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哥林多前书第八章
“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 (8:9)

参考主题:爱心与自由的界限
引言
哥林多前书第8章探讨了与偶像有关的食物问题,并通过此议题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属灵原则:信徒在基督里的自由必须受爱心的约束,以保护弟兄姐妹的信心。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非常强调信仰实践中的爱心和圣洁,这与哥林多前书8章的信息不谋而合。卫斯理的讲道、书信和著作中多次提及“知识与爱”的关系,例如他警戒信徒“一分的爱胜过一磅的知识”(约翰·卫斯理书信,致约瑟夫·本森,1768年11月7日)。这反映出卫理宗神学视角下,对哥林多前书8章核心主题——知识与爱心的张力——有着特殊的共鸣。
1. 知识与爱心的平衡(8:1-3)
参考主要标题:知识使人自高,爱心造就人
· 经文内容:
保罗指出,虽然知识可以帮助信徒明白偶像无意义,但如果没有爱心,知识会使人骄傲,反而绊倒别人。真正被神认识的人是那些用爱回应神的人。
8:1:知识容易使人自高,爱心才是真正的建造。
8:2:自以为知道的,其实不是真正的知道。
8:3:爱神的人才是神所认识的。
参考神学教义:
1. 知识的局限性:属灵知识若缺乏爱心,容易引发骄傲(雅各书3:13-17)。
2. 爱心的优越性:爱是基督徒生活的最高原则,超越知识(马太福音22:37-40)。
3. 神与信徒的关系:神看重的是人对祂的爱,而不是单纯的头脑知识(约翰一书4:7-8)。
“知识使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8:1)。这并非否定知识的价值,而是指出脱离爱心的知识会引发属灵骄傲和对他人的轻忽。正如约翰·加尔文在注释中所说:“那使人骄傲、自高自大的知识是可咒诅的,因为它并不以建立人(造就邻舍)为目的”。相反,以爱为出发点的知识才能正确地运用,自身也才有益于他人和教会。保罗并不反智,他自己拥有深厚的律法和神学知识,但在这里他提醒信徒:没有爱心的知识在神眼中算不得什么。真正的认识应该与爱神爱人的心相连:“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8:3),表明知识的最高境界在于爱——爱神使人被神所认识。这与基督信仰整体教导一致:“爱就是成全律法的总纲”(罗13:10),没有爱,属灵的恩赐和知识就失去意义(林前13:1-3)。因此,哥林多前书8章从知识与爱的张力出发,提出了以爱限定自由的伦理准则:即使某件事在知识上“无可厚非”,但若可能损人灵命,就当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权利。
在这短短的3节经文中“知识(知道)”出现了6次。我们在这章经文中将会学到,缺乏爱和启迪力量的知识,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它甚至不是真正的知识。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创世记4:9)是该隐反问神的问题。然而,整本《圣经》一直在教导我们,我们的确是我们弟兄姐妹的“看守”。(参考以西结书33:6-7,加拉太书6:1-2)在这第8章中,保罗特别提醒我们要事事为主内弟兄姐妹着想,不可污秽他们的良心(8:7),摧残他们的信仰(8:11),或成为他们跟随主耶稣基督的绊脚石(8:13)。
当今的基督徒对“基督徒可以吃祭过偶像的肉吗”这类问题不感兴趣,因为这类问题在当今的生活中已经很少遇到。然而,“基督徒的自由”这个更广泛范围的问题确实是我们当今每一位基督徒需要学习的功课。例如,基督徒可以去电影院或上网看各类电影吗?基督徒应该如何介入政坛?保罗向我们展示了基督徒的爱,基督徒的工作态度和基督徒的防卫这三者相互制衡的保护体系。虽然这些都是当时保罗没有遇见过的实际问题,但当今的基督徒在做有关选择决定时,可以在保罗阐明的四个原则中找到方向:
· 知识必须以爱心来平衡 (哥林多前书8章)
· 权柄必须用自律来平衡(哥林多前书9章)
· 经验必须用谨慎来平衡(哥林多前书10:1-22)
· 自由必须用责任来平衡(哥林多前书10:23-33)
知识可以是战斗的武器,也可以是建设的工具,这取决于如何使用它。如果“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它就无法“造就人”。只有与爱结合的知识才能造就人。
自以为无所不知的态度恰恰是无知的表现。真正明白真理的人会深知自己还有多少未知之处。此外,知道教义是一回事,认识神却是另一回事。一个人可能在圣经知识上不断增长,但在与神的个人关系中却没有在恩典中成长。衡量这一切的标准就是爱心,而这正是保罗所讨论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爱与知识必须同行。没有爱的真理是残忍,没有真理的爱是虚伪。知识是力量,必须在爱中使用;但爱也必须始终受知识的引导与掌控。神对我们的希望“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 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 (腓立比书1:9-10)
2. 偶像的虚无与真神的独一性(8:4-6)
参考主要标题:偶像无意义,神是独一的主
· 经文内容:
保罗阐明偶像本身毫无意义,世界上只有一位真神和一位主耶稣基督,信徒因着这真理享有自由。
8:4:偶像是虚无,只有一位真神。
8:5:尽管世人崇拜许多“神”和“主”,但这些都是虚假的。
8:6:我们只有一位父神和一位主基督,一切都出于祂,为祂而存在。
参考神学教义:
1. 神的独一性:只有一位创造与掌管一切的真神(申命记6:4)。
2. 基督的主权:耶稣基督是宇宙的主宰,信徒因祂得生命并为祂而活(歌罗西书1:16)。
3. 自由的根基:信徒的自由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即偶像无任何属灵力量(约翰福音8:32)。
正如《申命记》32:16-17 和《哥林多前书》10:19-22 所教导的那样,偶像不是真实的,而恶魔才是!在偶像背后潜伏和行动的是恶魔,它们利用这些假神和假主引导人们进行虚假的崇拜,远离独一的真神。魔鬼是真实存在的,且可以被人崇拜。它们最喜欢使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偶像,就是人类最终效忠的假神。
“耶和华你们的神他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申命记10:17)。世界上只有一位真神,但在神学上,否认这个世界上被人错误崇拜的众多假神和主的存在是不正确的。
让我们牢记圣经的教导,“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以弗所书4:6)
保罗在8:5-6重申了独一神论:“虽然有称为神的……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这成为信徒判断偶像问题的根基:既然唯独真神是主,偶像并非真实的神明,那么献给偶像的食物在本质上没有污秽之分。然而,紧接着8:11提到:“软弱的弟兄因你的知识就沉沦了,这位弟兄还是基督替他死的。”这里保罗用了极强的措辞“沉沦”(原文apollumi,有灭亡之意),来强调伤害弟兄灵命的严重性。值得注意的是,保罗说这软弱者是基督曾替他死的人,这暗示基督的救赎之普世性:连那可能因绊倒而沉沦的软弱者,基督也为他舍命。约翰·卫斯理在对此节的注释中特别指出:“由此可见,基督的确是为那些沉沦的人死了”(约翰·卫斯理《新约注释》1林8:11)。卫斯理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他持守普世救赎(universal atonement)的神学立场。卫斯理从本节看出,圣经明确表明基督的救恩临及所有人,即使有人最终拒绝恩典而沉沦,那责任在于人的回应,而非基督的救赎不及。这一解读体现了卫理宗对救恩普世性的强调,也是卫理宗诠释哥林多前书8章的一个独特视角。
综上,哥林多前书第8章教导我们
(1)偶像虚无但爱心真实:在承认偶像并非真实之神、理论上有自由吃祭偶像之物的同时,更要顾念弟兄的良心,用爱心限制自己的自由。
(2)知识需以爱为引导:再多的属灵知识若缺乏爱,只会让人自高自大,唯有爱才能建造教会。
(3)基督之爱与信徒责任:基督为每一个弟兄舍命,信徒当以基督的爱来看待他人,不可让自己的行为使基督所爱的软弱者跌倒,否则就是得罪基督自己(8:12)。这些原则对后世教会具有深远意义,尤其在涉及“灰色地带”问题时,提供了平衡真理自由与爱心责任的范式。
3. 爱心约束自由的原则(8:7-13)
参考主要标题:避免绊倒软弱的弟兄
· 经文内容:
虽然信徒知道偶像无意义,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对某些软弱的弟兄来说,吃祭偶像之物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良心,甚至使他们跌倒。保罗强调爱心要优先于自由。
8:7:并非所有人都有属灵知识。
8:8:食物本身无关乎神的接纳。
8:9:信徒的自由不可成为软弱者的绊脚石。
8:10-11:若软弱的弟兄因信徒的行为而跌倒,这就是对基督的冒犯。
8:12:绊倒弟兄就是得罪基督。
8:13:保罗为保护弟兄宁可永不吃肉。
参考神学教义:
1. 自由的限制:信徒的自由需以爱心为界限,避免伤害软弱的信徒(加拉太书5:13)。
2. 弟兄的责任:信徒对彼此有属灵责任,不可用自己的行为成为他人跌倒的原因(罗马书14:13-15)。
3. 绊倒与基督的关系:绊倒弟兄实际上是冒犯基督,因为每个信徒都是基督所救赎的(马太福音25:40)。
显然,哥林多那些“无所不知”的信徒知道偶像什么都不是。但保罗指出,“人不都有这等知识”(8:7)。一些新的信徒因为以前拜偶像受过各类伤害,因此吃拜偶像的食物会让他们质疑他们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可见,哥林多这两类信徒都需要教导,这就是保罗在第8-9节里给出的“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
软弱的基督徒需要律法带来的安全感,他们害怕使用在基督里的自由。正是这些软弱的信徒,容易论断并批评更刚强的信徒,并且因他们的行为而跌倒。这种情况自然会使得刚强的圣徒在服事软弱弟兄姊妹时变得困难。在这里,爱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爱能造就人”,并且把他人放在首位。
当属灵的知识在爱中被使用时,刚强的基督徒就能够牵起软弱弟兄姊妹的手,帮助他们站立和行走,从而享受在基督里的自由。你无法通过强行灌输来让属灵不成熟的信徒立刻成长为属灵巨人。知识必须与爱结合;否则,圣徒们只会“头大”而不是“心大” “有些基督徒是在成长,而有些基督徒只是肿胀。” 知识与爱是两大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基督徒的自由,知识就必须以爱为平衡。
“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3:8)
我们在基督里是自由的,但我们必须谨慎,确保我们的属灵知识以爱为调和,并且不去诱使软弱的基督徒超越他们良心的步伐。当知识被爱平衡时,刚强的基督徒就能在软弱的弟兄姊妹中开展事工,而软弱的信徒也将逐渐成长,变得刚强。
值得指出的是,保罗在哥林多教会面对的不仅有“自由主义者”,更有“犹太律法主义者”。有人指出,保罗是使徒时代或次使徒时代教会中唯一没有通过绝对禁令来解决“祭偶像之物”争议的权威人物。
那些犹太律法主义者犹太律法主义者在禁止同胞食用这类食物时,通常会提出三个根本性的反对理由:这些食物因与偶像崇拜有关而被玷污;异教徒未曾为这些食物缴纳十一奉献;这些食物很可能未按正确的方式宰杀。
保罗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两方面的信徒团结起来。保罗主张两种自由:在基督里的绝对自由;(参考8:8, 9:19, 10:29)为顾念良心较为软弱的弟兄姊妹(“他们中的一位”)而限制自己自由的自由。(参考8:13, 9:12, 15, 19)
卫理宗视角对哥林多前书8章的诠释
卫理宗源自18世纪约翰·卫斯理的复兴运动,其神学以“圣洁的爱”(holy love)与恩典为中心。卫理宗非常注重将神学原则用于信徒的实际生活(即“实践神学”或“信徒神学”),强调信仰不只是头脑知识,更是以爱实行的圣洁生活。哥林多前书8章所讨论的“知识与爱”“自由与责任”的主题,正是卫理宗神学和属灵实践中反复出现的重点。在卫理宗传统中,对本章的诠释具有以下几个独特面向:
1. 爱胜于知识:圣洁的爱是知识的根基。 约翰·卫斯理本人深刻明白知识与爱心的关系。他受中世纪敬虔派神学如圣蒂埃里的威廉(William of St. Thierry)的影响,相信“爱是最高形式的知识”。换言之,离开了爱,所谓知识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上帝的认识。卫斯理在给约瑟夫·本森的书信中劝勉道:“小心不要让自己沉溺于书本!一分的爱抵得上一磅的知识。”(卫斯理书信,1768年11月7日)这句话浓缩了卫斯理神学的重点:再多的神学研究或圣经知识,若不能增进对神和对邻舍的爱,就是本末倒置。
卫斯理并非反智,他自己就是牛津大学的高才生,也编撰《新约注释》和大量讲章笔记来教导信徒。但他始终提醒知识分子型的基督徒,要提防属灵骄傲,以爱心来“调味”知识。在诠释林前8:1时,卫斯理也指出:“没有爱伴随的知识,总是使人自高自大;唯有爱才能建立我们,使我们更多圣洁”(参阅卫斯理讲道集,其中关于爱与知识关系的论述)。卫斯理神学常被概括为“爱之神学”,肯尼斯·J·柯林斯(Kenneth J. Collins)称之为“圣爱与恩典的形态”(Holy Love and the Shape of Grace)的神学。因此,在解释哥林多前书8章时,卫理宗特别强调爱心的优先性:知识和教义必须服务于爱的目的——这与保罗所说“爱心能造就人”完全一致。
2. 在非根本问题上的宽容与合一: 哥林多前书8章涉及一个在当时属“非根本性”的争议(偶像食物问题并不触及救恩真理的核心)。卫理宗在处理类似争议时,奉行的是“在根本要道上合一,在非根本事项上自由,在一切事上以爱相连”的原则。这一格言常被归于卫斯理所倡导的精神。
约翰·卫斯理在其讲道《大公的心》(Catholic Spirit)和书信中多次表达类似观点。他在给一位追求圣洁者的信中写道:“对于那些不击中基督信仰根基的意见,我们容让彼此各持己见……我们或许无法思想一致,但我们完全可以同心相爱。”(卫斯理书信,1760年3月致Miss March;亦见卫斯理讲道《大公的心》)他又说:“难道我们不能想法不同,却仍然拥有相同的爱吗?我们难道不能在心里合一,即使意见并不一致吗?毫无疑问,这是可能的。在这些较小的差异上,神的儿女们仍可彼此合一。”这一“各思各让(think and let think)”的理念,与林前8章保罗对待意见不一者的态度极为吻合。当时哥林多人对于吃祭偶像之物有两派看法,卫理宗认为这类不涉及信仰根本教义(如基督的神性或救恩方式)的问题上,教会应允许“各人心里意见坚定”(罗14:5)的自由空间。但这种自由并非放任分裂,而是要求彼此以爱相待,“以和平彼此建立”(罗14:19)。正如卫斯理所言,在坚持根本信仰真理上(如只敬拜独一真神),卫理宗立场坚定不移;但在诸如饮食习惯、敬拜形式等次要问题上,则秉持宽容的心。这种宽容不是相对主义,而是出于对基督之爱的忠诚:因为伤了弟兄的感情、破坏了合一,本身就是与爱的准则相悖,就是“得罪基督” (林前8:12)。卫理宗通过强调信徒之间“意见多样中的合一”,实践保罗在哥林多前书8-10章中所教导的,在自由与合一间取得平衡的教会生活之道。
3. 自由的责任与“负责的恩典”: 卫理宗视角特别注重恩典与责任的协作,这一点体现在对于哥林多前书8章“基督徒自由”的理解上。林前8章讨论的自由,是信徒在基督里的正当自由(例如享用任何食物)。但卫斯理提醒:恩典赋予我们的自由绝非让我们任意妄为、毫无顾忌地行事,乃是让我们“有责任地”使用这自由去荣耀神、造就人。神学家兰迪·麦道克斯(Randy L. Maddox)将卫斯理神学总结为“负责任的恩典”(responsible grace)理念,指出虽然救恩完全出于神的恩典,但人有责任以对神和邻舍负责的态度来回应恩典(Maddox, Responsible Grace, 1994)。
具体到偶像食物的问题,卫理宗认为,信徒诚然有基督里的一切自由,但这自由需要以爱来约束,就是对弟兄姐妹的良心负责,对教会的合一负责,对福音的见证负责。这与保罗所言“不可滥用自由,以致成为软弱者的绊脚石”(参8:9)相一致。约翰·卫斯理在其《释经笔记》中评论林前8:9时,也提醒信徒谨慎使用自由,不可成为他人跌倒的原因(参卫斯理《圣经注释》关于林前8:9)。这种强调责任的自由观,反映出卫理宗追随新约教导的独特之处:反对放纵的“廉价恩典”,主张因爱克己的“负责恩典”。
在18世纪卫斯理社群的实践中,这原则也充分体现:卫斯理要求信徒在一些社会风俗上彼此顾念。例如,卫斯理本人虽然倾向节制饮食和生活简单,但他不会强制所有信徒素食或禁酒;相反,他劝诫那些“刚强”的信徒不可轻看仍有戒律之虔诚习惯的“软弱”肢体,反之亦然。他在讲道中强调,“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10:23),劝勉信徒当追求那更有益人、更造就人的选择。这种平衡自由和责任的思想,体现了卫理宗神学的人性化关怀,也是对哥林多前书8章的忠实践行。
4. 成全的爱与肢体的圣洁生活: 卫理宗神学以追求“完全的爱” (perfect love) 为目标,即信徒在神恩典中被更新,以致存全备的爱爱神爱人。哥林多前书8章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检验“完全之爱”的实际场景:愿不愿意为爱弟兄的缘故舍弃自己的某项权利?
约翰·卫斯理认为,成圣(圣洁生活)的标志不在于拥有多少属灵知识或自由,乃在于爱心的增长和对罪的胜过。当一个基督徒愿意为了不使弟兄跌倒而放弃自己享用某些无害之物的自由时,就表现出了完全的爱和属灵成熟。卫斯理在其一篇讲道中质问信徒:“有谁愿意效法保罗的榜样,为了弟兄的益处,终身不做某件本来无害却绊倒人的事?”这种呼召正是指向成全之爱的境界。卫斯理在《基督徒完全》(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等著作中反复申明,“完全的爱”就是心中除了爱神爱人之外别无他念,不让任何自私或骄傲存留。
林前8章中的“为了弟兄,我永不吃肉”正是这种爱的一种体现。Kenneth Cain Kinghorn编纂的卫斯理讲道现代英文版以及Theodore Runyon的研究也都强调,卫斯理的救恩观念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注重群体圣洁(corporate holiness)的:每个信徒都在爱中彼此相关,追求圣洁不只是个人与神的关系,更体现在如何对待周围的弟兄姐妹(参见Theodore Runyon, A New Creation, 1998)。因此,卫理宗诠释哥林多前书8章时强调这段经文对教会圣洁生活的意义:真正的圣洁不在于外表是否吃某物,而在于是否在爱中顾念他人的良心;成全的爱要求我们宁可放下自主权利,也不愿使别人陷于过犯。这种对爱与圣洁的结合,是卫理宗对新约伦理的一个鲜明贡献。
5. 牧养关怀与文化处境: 卫理宗传统非常强调牧养性的神学诠释,即理论教导应能指导实际生活中的信徒群体。哥林多前书8章本就是保罗对实际教会问题的解答。
卫理宗神学延续这一脉络,将其原则应用于不同文化处境下的教会。卫理宗强调“因地制宜”的爱:这种牧养取向,使卫理宗对哥林多前书8章的诠释更具可亲近性:并非高高在上的神学理论,而是帮助今日信徒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实践保罗所教导的原则。
卫理宗“思主所思,行主所行”(何威达,《思主所思,行主所行:卫斯理的救恩教牧神学》)的实践智慧,即以基督的心为心,用爱和恩典原则引导具体的行为抉择, 要求牧者需用智慧引导会众,在不妥协信仰原则的前提下,以温和和爱的方式处理涉及传统文化的习俗问题。
总结
· 知识与爱心的关系:知识是重要的,但爱心是更高的原则。
· 真理与自由的基础:偶像无意义,只有一位真神和主基督,信徒因祂得自由。
· 爱心的优先性:信徒的自由必须受爱心的约束,以保护软弱的弟兄不被绊倒。
哥林多前书第8章蕴含的神学要义,对于任何时代的基督徒而言都极具启发性:
· 我们如何在自由与爱中生活?
· 如何在持守真理的同时以爱心服事他人?
卫理宗视角下的诠释凸显了该章信息的核心——那就是以基督的爱来引导我们的知识和自由。约翰·卫斯理和早期卫理宗运动将这一原则深深融入其神学与实践:他们坚持真理,但更强调以爱践行真理。卫斯理提醒我们,“没有爱心的知识只会使人自高自大”,“完全的爱”才是信仰成熟的标志。
卫理宗的诠释独特之处在于把保罗的教导放在救恩过程和圣洁生活的框架中来看待:我们既因基督得着自由和恩典,又被呼召在爱中“负责任地”使用自由,在群体中追求圣洁。哥林多前书8章中的每一个原则——无论是为爱舍权的谦卑,还是顾念软弱者的关怀,或是坚守独一真神的忠诚——都在卫理宗神学中得到共鸣和强调,并在其历史传承中展现出来。
对于今日信徒而言,卫理宗对本章的诠释提供了平衡且实用的指引。一方面,我们应当追求对神真理更深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更要祈求有基督的心肠,以爱来运用所知。教会生活中难免出现意见或实践的差异,此时需要记念卫斯理所倡导的“在非要道上各思各让,在凡事上以爱相系”(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in all things, love.)。这并不是降低原则的妥协,而是遵循圣经更高的原则——“爱人如己”——来完成基督律法的要求。
当我们愿意为了别人的益处限制自己,当我们看重弟兄姐妹的灵命胜过自己的权利,我们就活出了基督舍己的样式,也践行了真正的圣洁。这样的信仰生活,正如卫斯理所言,将“以爱建立”教会,而非用争竞的知识拆毁教会。
总之,从哥林多前书第8章中我们学到:知识需要以爱为导向,自由需要以圣洁为界限。卫理宗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并实践这一真理,使之既有神学深度,又有牧养温度。在学术上,我们看到了不同传统对经文本身精细严谨的解读;在实践上,我们体会到信仰群体中爱与真理并行的不朽价值。这正是信徒神学应有的面貌:既扎根于严谨的圣经—神学研究,又能造就信徒的灵命,荣神益人。
应用问题:
1. 你是否在你的自由中考虑到软弱弟兄的感受与属灵成长?
2. 你如何在爱心中放下自己的权利,以成全他人?
3. 你的行为是否荣耀神,并为他人树立了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