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11:26)

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

参考主题:属灵秩序与圣餐的意义


引言


哥林多前书第11章分为两个主要主题:敬拜中的属灵秩序和圣餐的意义与规范。保罗强调信徒在敬拜与生活中应维护神所设立的秩序,并以正确的态度参与圣餐,纪念主的救赎。


1. 敬拜中的属灵秩序(11:2-16)


参考主要标题神所设立的权柄与秩序


· 经文内容


保罗讨论了男女在敬拜中应体现的权柄关系,特别强调尊重神设立的秩序。


  •  11:2:称赞哥林多信徒遵守使徒的教导。(持守共同的使徒传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不可随意偏离,走向“各自为政”式的教义和治理方式。)

  •  11:3:提出权柄次序:基督是男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

  •  11:4-6:男人敬拜时不可蒙头,女人应蒙头,表明顺服权柄。

  •  11:7-12:从创造与目的讨论男女的关系,强调相互依存。

  •  11:13-16:自然启示与教会的规范表明蒙头的意义。保罗的用意不是为头发设立律法,而是呼吁“合宜与体面”的敬拜态度。


参考神学教义


1. 神设立的权柄次序:基督徒生活中必须尊重神的权柄秩序,这反映在男女角色中(以弗所书5:22-24)。

2. 敬拜中的谦卑态度:信徒的行为应尊重神的安排,以彰显神的荣耀(彼得前书5:5-6)。

3. 相互依存的关系:男人与女人在基督里互为肢体,彼此需要(加拉太书3:28)。


“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 (11:1)给我们的提示是,我们应当时时问询自己,“如果是保罗,他会怎么做?”,“如果是主耶稣,祂会怎么做?” 为此,我们要有以福音为中心、以基督为中心的心,它要求我们沉浸在圣经中,并且拥有一颗仆人的心,甚至是奴仆的心。要活出像耶稣的生命,你必须认识耶稣;要活出像耶稣的生命,你必须爱耶稣。


  • · 我们必须尊重神所设立的权柄原则。(11:2-3)

  • · 我们必须尊重社会礼仪与合宜期待的原则。(11:4-6)

  • · 我们必须尊重荣耀、创造与目的的原则。(11:7-9)

  • · 我们必须尊重天使在场观察与顺服的原则。(11:10)

  • · 我们必须尊重彼此互依共存的原则。(11:11-12)

  • · 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本性的原则。(11:13-15)

  • · 我们必须尊重普遍教会实践的原则。(11:16)


一、顺服于创造的次序


在神的创造中,不仅有“先后的次序”,也有“彼此的伙伴关系”。男人与女人在主里是属灵合一的(加拉太书3:28),彼此不可或缺。此外,虽然起初女人是从男人而出,但如今男人却是由女人所生。男人和女人彼此属乎对方,也彼此需要对方。


神创造人类为男与女。两性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顺从,也不是毫无差异、可以互换的同质关系。保罗的主要观点是:男女都是“他者的荣耀”,因此,二者都肩负着一个责任——不要使自己的“头”蒙羞。由于男女分别是不同对象的荣耀,他们就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来避免羞辱自己的“头”(“头”在2-3节的希腊文中出现9次,它偶尔有“族长”,“领袖”的意思,但一般是代表“源头”的意思)。


举例来说,从橘子树结出的果实是橘子,橘子树是橘子的“头”,橘子给橘子树带来“荣耀”;从橘子中流出的是橘子汁,橘子是橘子汁的“头”,橘子汁给橘子带来“荣耀”。苦涩的橘子汁是橘子的“羞愧”,干瘪的橘子是橘子树的“羞愧”。这就是保罗关于男女都是“他者的荣耀”的意思。


“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神的形像和荣耀,但女人是男人的荣耀。”(11:7)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女人是男人的形像”。在神所有的创造中,男人是神最伟大的创造;在所有从男人所出的,女人是从男人所出的最瑰丽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为着荣耀神而被造的;但因为女人是从男人而出(创世记2:18-25),所以她也是“男人的荣耀”。当女人顺服神的秩序,在公共敬拜中蒙头时,她就荣耀了神,也使男人得荣耀。保罗在这里把地方的风俗与圣经的真理联系在一起,因为地方风俗正好成为圣经真理的象征与表达。


这正是保罗所要表达的意思:每个男人的属灵权柄是基督,妻子的属灵权柄是她的丈夫(或未婚女子的父亲),而基督(神的儿子)的属灵权柄是神(父神)。无论在当时社会习俗中头巾的意义是什么,保罗的重点是:因着创造而设立的丈夫与妻子的区别,并不会因为人信了基督就改变。创造的次序仍应被尊重。只有这样,在敬拜中,最终荣耀才会归给基督。


第10节是比较难解的经文。从圣经的教导中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天使和我们一样,是为荣耀神而被造的(诗篇148:2)。

第二,天使乐于敬拜并服侍神(启示录7:11-12)。

第三,天使在万事上都甘心顺服神的权柄(诗篇103:20)。

第四,天使会参与我们的敬拜聚会,并观察其中所发生的一切(启示录1:20)。

第五,当我们正当地敬拜时,他们一同欢庆;但当我们失仪不敬时,他们也会感到失望(使徒行传12:23)。


因此,我们必须确实以荣耀神的方式来敬拜,因为那些服侍我们的天使(希伯来书1:14)是我们的同工,他们也渴望与我们一同参与专注于基督、尊崇天父的谦卑而合宜的敬拜(参以赛亚书6:2-3)。由此我们也学习到,公共敬拜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因为天使在场;我们应当如同身处天上一般来敬拜和行事为人。


男人与女人是互相依存的。第一个女人(夏娃)是从第一个男人(亚当)而出的(创世记2),那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从那以后,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是从女人而出的。保罗希望避免任何认为女人在本质上低于男人的观念,因此他强调在主里男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女人是由男人而来,但男人也借着女人进入世界。第一个女人源自第一个男人,但如今所有的男人都是借着女人,也就是借着母亲的分娩而生。男女在功能上的不同,并不否定两性在价值与地位上的平等。


几乎可以肯定, 保罗是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性别的区别是神在创造中所设立的,透过社会常规得以体现,并且并未因福音的秩序而被废除。在福音之下,这种区别更明确地建立在“彼此互助”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上。神是这一切的源头与起始,这样的安排是为着我们的益处,也是为着祂的荣耀。尤其当我们聚集敬拜时,这荣耀的真理更应被清楚展现出来。


二、风俗与礼仪的合宜性


当今,大多数西方教会已经不再要求女性在教会中戴帽子(西方式的帽子并不是保罗在这里所讲的东西),但我们至今仍然严格要求男性在教会敬拜中不可戴帽子,对此却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这是当今的风俗礼仪。同样的,女人蒙着头是保罗时代的社会风俗。在保罗年代,人们对妇女在教会敬拜时放下头发与当今人们对男性在教会里敬拜时戴帽子有同样强烈的反应。无论如何,若把这段严肃的经文简化为“是否戴帽子”的问题,或者将保罗公平的互惠神学解释为所谓的歧视妇女或大男子主义,是对这段经文的误读。


在保罗所处的时代,哥林多城中唯一会在公共场合不戴任何头饰的女性是妓女。如果外界得知基督徒的聚会中,妇女以这种“无遮掩”的方式出现,对教会的声誉造成的影响,就如同在现代西方社会中,若有人走进教会,发现所有女性都穿着比基尼,那样令人震惊。


那些在聚会中不戴头巾的哥林多妇女,实际上是把自己置于与庙妓同等的低层次。庙妓通常留着非常短的头发,且在公共场合不戴头巾。她们的发型和举止就是公开宣告自己的身份和所提供的服务。在犹太律法中,通奸的妇女的头发会被剪剃掉。由此保罗说“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11:6)。


在罗马社会中,已婚妇女在公共场合应当佩戴头巾或面纱,作为端庄得体的标志。而在公共敬拜的情境中,若一位已婚女子没有戴头巾或面纱,实际上等同于在暗示她“开放可接近”,给在场的男性释放出她可能愿意被“搭讪”或“愿供择选”的信息。在那个时代,婚姻往往是为了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商业关系或其他实用目的,而很少基于爱情,因此不忠或随意的男女关系在社会上相对常见,也不足为奇。


性别的差异是人类作为男性与女性身份的基本条件,因此,这种差异在公共敬拜中,会以不同的外在、公开、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展现对神的敬畏、对他者的尊重,以及对自我的自尊或端庄。然而,保罗同样坚定强调:性别的差异应当促成彼此的尊重,而不是成为一方掌控、另一方操纵的工具。


传统上,从三、四世纪一直到今天,大多数解经家都认为,第10节中“头巾”作为自我外在表达的一种形式,是“权柄”的标志、记号或象征。“头巾……也作为一种象征,表明所赋予的exousia(希腊文,意为权柄、权利或掌控)——是在祷告和讲道中所拥有的属灵权柄。”(莫娜-胡克) :女人蒙头,是为了确立自己尊荣与权柄的位置;同时,她也承认自己在次序中的顺服角色。

保罗认可女性在祷告和教会中的牧养性分享中担任带领角色,但前提是这种带领不是出于自我张扬的“自由主义”主张,也不应违背既有的礼仪规范,包括:礼貌、尊重、敬虔、端庄,以及对性别差异的承认与尊重。


当人在弥赛亚里被更新、从死里复活之后,他们将被设立为掌管天使的人(参林前6:3)。而在敬拜中,教会正是在预尝那“新天新地”的样式。当一位妇女在祷告或说预言时(也许正如13:1所说,是用“天使的语言”),她必须真实地活出她的身份。因为神设立的是:男性与女性同为祂形象的承载者,彼此互相依存,共同承担对整个世界(包括天使)的管理责任。神所创造的世界,需要人类完全、荣耀、真实地成为“人”——而这意味着要真实地活出“男性”与“女性”的独特性与合一。这些真理(以及其他属灵奥秘)都应在敬拜中被隐约预见。


保罗并没有说,也没有暗示,“不同”就意味着“不平等”或“低等”。若要教会中有和平(参林前15:33),就必须有某种次序;而次序必然涉及“等级”。然而,“等级”与“价值”是两回事。上尉的军衔高于士兵,但士兵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人。


在救赎的事工中,圣子顺服圣父,尽管祂与圣父本质上是平等的(约10:30;14:28)。同样地,女人顺服男人,尽管在基督里她与男人是平等的(林前3:21–23;加3:28;弗5:21–33)。请注意,保罗所谈论的是地方教会中的关系,而不是整个社会的结构秩序。这是神的旨意:在家庭和地方教会中,男人应当在耶稣基督的权柄之下行使属灵的带领和头的责任。


总之,重要的是内心向主的顺服,以及在公众面前对神秩序的顺从表现。我们在敬拜中应当将注意力放在该放的地方:专注于神。


卫理宗对于这段经文,注重把握其背后的原则,而非拘泥表面的风俗。卫斯理也特别提及林前11:11,解释说“在主耶稣里,并无男或女之分;在祂的国度里,没有哪一性别被排斥或被偏待”。这显示卫斯理深知保罗信息的平衡性——男女在地位上平等,在职分上有序。


对于蒙头的文化适用性,卫斯理亦采取谨慎态度。在他对第16节的注释中说明,蒙头本身乃“无关紧要之事”(an indifferent matter),不同地区教会可有不同习俗,只要出于合宜与和平的考虑即可。他评论道:“各使徒所立的教会在非要道之事上习俗各异……在这些纯属无关紧要的事上,各地习俗本身就足以为准则。但好争之人不在此例”。这等于说,蒙头与否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律,而是礼仪教会规矩,可因文化环境调整;真要紧的是避免好争,好让教会有合一的见证。


哥林多前书11:5暗示妇女可以“祷告或是讲道(说预言)”,前提是蒙着头。然而在哥林多前书14:34保罗又说妇女在教会中要静默不语。卫斯理在注释林前11:5时解释:“只有在圣灵直接感动下,妇女才被允许在教会中说话”;而对林前14:34的理解则是一般情况下妇女不应在会中公开教导。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14章会详细探讨。


总的来说,卫理宗诠释哥林多前书11:2-16时,会强调其中体现的属灵原则:基督是教会的元首,信徒当以谦卑顺服的态度参与敬拜;教会生活应有合宜的秩序和见证,不故意违背合理的礼仪习俗来标新立异,引起纷争。同时,任何礼仪规范都须服从更高的福音原则,即信徒在基督里的平等和彼此建造。当文化环境改变时,教会可以调整外在做法(比如今日多数卫理宗教会已不要求姐妹必须戴头巾),但谦卑和圣洁的心志不可或缺。这也正是卫斯理所关心的信仰实践重点:外在形式可以变化,内在圣洁不变。男女信徒皆当努力在主里成长,活出神所设立的创造秩序之美和新创造中的彼此相爱,以荣耀神。


2. 圣餐的意义与规范(11:17-34)


参考主要标题圣餐中的敬虔与自省


· 经文内容


保罗纠正哥林多教会在圣餐中不敬虔的行为,重申圣餐的意义,并指导信徒如何正确参与圣餐。


  •  11:17-22:批评哥林多教会因分裂与不公正而亵渎圣餐。

  •  11:23-26:重述主设立圣餐时的话语,强调圣餐是纪念主的身体和血。

  •  11:27-29:警告不按理吃喝圣餐会带来神的审判,信徒必须自省。

  •  11:30-32:解释审判的原因,鼓励信徒在领圣餐前反省自己的状态。

  •  11:33-34:教导信徒在圣餐中要彼此等待,避免自私行为。


参考神学教义


1. 圣餐的纪念性:圣餐是信徒对基督救赎的纪念,提醒我们祂的牺牲(路加福音22:19-20)。

2. 圣餐的团契性:信徒在圣餐中与基督联合,并与肢体相交(哥林多前书10:16-17)。

3. 圣餐的属灵审判:不敬虔地领圣餐会导致神的审判,信徒必须以谦卑和敬畏的态度参与(希伯来书10:29-31)。


保罗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来称呼这“圣餐”。他已经提到过“相交”(林前10:16-17,NKJV译作“Communion”)和“主的筵席”(the Lord’s table)(10:21);在这里,他使用了“祝谢”(Eucharist)这个词(11:24,“eucharisteo”意为“献上感谢”),并谈到“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第20节)以及“掰饼”(breaking bread)(第24节)。每一个称呼都从不同角度传达了这顿圣餐的美丽与意义。因此,虽然不同的教派通常偏好使用一两个固定的名称——家庭教会说“掰饼”,“高教会”(如圣公会)则称为“圣体圣事”(Eucharist)等等——但我们或许更该像保罗一样,将这些名称都使用起来。保罗就是这么做的。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主的圣餐的本质?基督与这一圣礼之间有何关系?


  • 化质论(Transubstantiation) —— 圣餐是基督“非流血的祭”,是持续不断地献上的。饼和杯的本质发生变化,但外观没有改变。参礼者从中领受有功效的恩典。这是罗马天主教的立场。

  • 共在论(Consubstantiation) —— 饼和杯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即未化质),但基督“在饼和杯的实体中、与其一起、在其之下”真实地临在。因此,圣餐就是基督的真身体和宝血。这是路德宗的立场。

  • 属灵同在(Spiritual presence) —— 基督在圣餐中属灵地临在,而非身体性地临在。当我们作为基督的身体聚集时,凭信心经历主特别而独特的同在。这是约翰·加尔文(1509–1564)的观点,也是多数浸信会所持的与第四种立场相容的看法。

  • 纪念论(Memorial) ——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立场都承认这一点。正如戴弗(Dever)指出的:“前三种立场超越了‘圣餐是纪念’的层面,但无人否认这也是圣餐的一项意义”(《教会》,第648页)。纪念说认为圣餐象征着主耶稣为我们所成就的赎罪工作。


加尔文反对天主教的“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坚持“属灵的同在”(Spiritual Presence),即基督借圣灵在圣餐中真实临在,但并非物质性地变化。加尔文强调“这是我的身体”不是字面化理解,而是信心中属灵的领受。基督真实地临在于信徒心中,但不是通过口吃下的饼,而是通过信心和圣灵的工作。(参考11:23-26)


卫斯理在《圣经注释》(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中特别指出:“主亲自设立这圣礼作为祂牺牲的纪念,信徒信心的凭据,恩典的渠道。” 他强调三重意义:


1. 纪念性(Remembrance):我们在圣餐中记念主的受苦与舍命;

2. 参与性(Participation):我们藉信心与基督的身体联合;

3. 预表性(Anticipation):我们等候主再来。


卫斯理在布道中常用这段经文呼吁信徒常常领圣餐:“主说你们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祂并未说:偶尔为之,而是要我们常常行。”


“谁可以来领主的圣餐?” 答案是:“那些因自己的罪而心中忧伤,却仍然相信自己的罪已经蒙赦免,并且相信自己剩下的软弱已被基督的受苦和死亡所遮盖的人。” 圣餐是为悔改的信徒而设的。


主的圣餐是一项神圣而庄严的礼仪,信徒作为基督的身体一同聚集,纪念、默想并庆祝主耶稣为赦免罪而献上的救赎之死。17-34节经文警告我们,如果把主的圣餐当成儿戏,会遭到使徒的谴责和神的审判。


保罗唯一给予如此严厉责备的事情——“说真的,你们还不如干脆别聚会,呆在家里还更好”——就是他们对主的圣餐的错误做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但这也说明了擘饼这件事是何等严肃,我们若滥用它,所带给彼此的伤害远超过敬拜聚会中的其他任何环节。这是主耶稣的身体和宝血,我们“所站之地是圣地”(出埃及记3:5)。


加尔文严厉批评哥林多人将圣餐变为“宴乐场所”,富人吃喝作乐,穷人却被忽视。他指出这违背了圣餐“合一”的本质:“他们不是来纪念基督的死,而是来表现他们的虚荣和自私。” “他们在属肉体的筵席中丧失了属灵的意义。” 加尔文强调圣餐应体现基督身体的合一,而不是社会阶级的分化。(参考11:17-22)


哥林多教会的根本问题是“纷争”,而这个纷争是“社会性的(sociology),而非神学性的(theology)”,是“富有者(haves)”与“贫穷者(have not)”之间的分裂。虽然这些纷争本是错误的,但神仍使用它们成就救赎性的旨意,把真正属神的信徒显明出来。(11:19)。


圣餐是对主之死的纪念(11:23-25),也是一项预告主再来的宣告(11:26)。我们在领主的圣餐时必须做好准备。必须进行对自己的省察(11:27-32),也必须谦卑地顾念他人(11:33-34)。


正如卫斯理强调在守圣餐时要“存着爱心、等候别人、避免纷争”,以维护整个教会的合一。他认为:“爱心是圣餐最基本的预备。


卫斯理特别关注“吃喝自己的罪”的警告,他强调:配得,不是指道德完美的人,而是指那些真诚悔改、信靠基督、渴望与主联合的人。他坚决反对将“配得”理解为必须无罪或达到某种圣洁程度。如果你知道自己是罪人,正是你需要来到主桌前,因为这是悔改者的筵席。卫斯理关心那些因“感到不配”而远离圣餐的人,他安慰说:“真正的悔改正是你配得的凭据;不愿悔改的人才是不配的。”


不按配得的方式领圣餐,就是因滥用而扭曲了圣餐纯正和正当的意义。这样的行为并不能尊崇基督,反而是得罪基督和祂所献的赎罪祭的大罪。因此保罗在28节给出明确的指令,“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否则后果是严重的(11:29-30)。


对于“不按理”领受圣餐的问题,卫斯理有独到的诠释。许多敬虔信徒因为畏惧林前11:27-29的警告,反而不敢常常领圣餐,怕自己不配,吃喝定罪。卫斯理在其著名讲道《常常领圣餐的本分》(Sermon 101: 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 1787年重刊)中,对此给予了强有力的纠正。他明确指出:圣经所说的“不配地”(unworthily)吃喝,指的是像哥林多人那样以不敬不爱的态度、喧闹混乱的方式来领受圣餐,并不是说一个人本身要完全圣洁无罪才能领。他指出:“这里经文并没有说有人‘不配领’圣餐;它讲的是不配地领受圣餐。这是两回事。保罗在这一章早先已经解释了,所谓不配地吃喝,意思就是像那些哥林多人一样粗鲁无序地对待这神圣礼仪,一个人饥饿(抢先吃),另一个却醉酒。……既然你根本不会这样不敬地吃喝,那么无论‘不配地’领受的刑罚是什么,也与你无关”。卫斯理进一步挑战那些以“不配”为由不领圣餐的人,质问道:“你说‘我不配领受’。难道不配顺服神的命令,就可以不顺服吗?…保罗所谓‘不按理’领受,你根本不可能犯,因为你不会像哥林多人那样贪食醉酒。如果你因害怕不按理领而干脆不领,那正如因怕房子倒塌就不进屋一样荒唐”。卫斯理指出,真正该惧怕的是干脆不领主餐的悖逆:“如果我们因自觉不配就拒绝神所设的怜悯管道,那还有什么办法能领受祂的恩典呢?…与其怕不按理领受定罪,我们更该怕的是干脆不领,因为那就是干犯主清楚的命令”。


“睡了”这个比喻在圣经中常用来指信徒的死亡,从未用来指不信者。这类人并非失去救恩,而是他们在世的生命被缩短了。属灵的问题有时会带来肉体上的后果,有时是致命的后果。(参考使徒行传5:4-5, 9-10; 12:23; 13:9-11)


神有时会对祂的子民施行审判;这可能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但这种审判应当被理解为管教——作为纠正、作为训练——目的是让我们不至于被定罪(condemnation)。这个区别在教会施行纪律时至关重要:暂时的审判(judgement)(即“管教(correction, training)”)可以使人免于永远的审判(condemnation)(即“定罪”)。


从卫理宗的视角看哥林多前书11:17-34,我们着重看到:主的圣餐是教会生命的中心,它呼唤信徒归向基督的十架之爱并彼此相爱,以合一圣洁的见证来荣耀神。在实践上,这意味着教会应谨守圣餐礼的教导,既不轻慢也不疏远这一恩典管道。卫斯理用他毕生的服事示范了何为“以圣洁的热心常常领主餐”——即带着悔改与信心来领受,从中支取属灵力量去爱神爱人。在这一过程中,信徒的良心也因省察而被光照,任何彼此间的嫌隙、对穷人的忽视等都得以被圣灵纠正,使教会重新归入爱中相通的新创造群体。如同卫理宗神学家Runyon所强调的,卫斯理神学的目标是塑造一个预尝新创造的群体,在其中不再有社群间的隔阂,乃有因基督之爱而来的合一和圣洁生命bu.edubu.edu。哥林多前书第11章所要求的,正是这样一个蒙恩而有次序、合一而归荣耀的新造之教会图景。


小结而言:


  • 敬拜中的谦卑与合宜:无论文化风俗如何变化,信徒在敬拜态度上都当体现对神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我们或不再需要妇女戴头巾,但仍需要在举止服装上表现端庄、远离炫耀或叛逆的心态,以彰显基督徒的谦卑顺服。

  • 教会的合一与相爱:主的筵席是爱的筵席,教会每个肢体都是主所宝贵的。我们当反思自己有无像哥林多人那样忽略贫乏的弟兄姐妹或在教会中制造纷争。卫斯理提醒我们,没有爱心的纷争就是实质的分裂;因此,当努力以基督的爱跨越社会阶级、性别等界限,在主餐桌前认识彼此都是蒙恩的罪人,同领一饼一杯,同属一个身体。

  • 常常纪念主并领受恩典:保罗说“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11:26),暗示要不断重复此礼。卫斯理更直言每位信徒有责任尽可能频繁地领主餐。今日许多卫理宗及普世教会每月至少守一次圣餐,还有不少教会每主日守圣餐,这都是受了卫斯理“常常领受”的影响,其神学根基在于相信我们需要反复借此记念基督,并从祂支取力量。圣餐对属灵生命之必要,正如饮食之于肉身生命;教会若轻忽主餐,属灵的衰弱便在所难免。

  • 自省与圣洁生活:每次参与圣餐都是一个自我省察和重新立志的机会。这省察既包括悔改认罪,也包括查验自己是否存着爱心与人和好(这在卫理宗圣餐礼文的邀请词中表达得很清楚)。卫斯理劝诫说,除了真诚悔改别无他筹备圣餐的必要条件;因此不论上一次你如何跌倒,现在就应当悔改并来领受恩典,好得到力量胜过罪,并以实际行动与邻舍和好。如此,圣餐成为信徒成圣路上的定期灵修,使我们在恩典中不断成长。


总结


哥林多前书第11章展示出教会生活中秩序与圣洁交织的图画。保罗和卫斯理虽然时代不同,却异口同声地呼唤信徒:当以顺服的心遵行主的教导,又以火热的心追求主的同在;当维护教会的真理规范,又不失福音的大爱精神。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正是依靠那运行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和恩典。让我们在敬拜的细节和圣礼的参与上,都显出对神的爱与敬畏,以及对肢体的关怀与尊重。这既是哥林多前书第11章给予当时教会的教训,也是今天卫理宗乃至普世教会的信徒应有的操练。愿教会靠主恩典成为一个“新的创造”的群体,在基督里没有纷争,只有爱;在礼仪上井然有序,在圣灵里火热不息,以至“凡事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 (林前14:40),把荣耀归与元首耶稣基督,等候祂的再来。


应用问题


1. 你是否在敬拜中尊重神的秩序,以合宜的态度彰显祂的荣耀?

2. 你是否定期自省,以敬虔的心态参与圣餐,纪念基督的救赎?

3. 你的生活是否反映圣餐中所表达的基督的牺牲和团契的意义?

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2023 by 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2023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 Instagram
  • Facebook
  • Twitter
© Copyright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