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

参考主题:爱的至高之道
引言
哥林多前书第13章是圣经中最著名的“爱的篇章”,阐述了爱在基督徒生命和事奉中的核心地位。保罗强调,即使有伟大的属灵恩赐和行为,如果没有爱,一切都毫无意义。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3章中指出,属灵恩赐虽重要,但若没有爱,便毫无意义。爱不仅是恩赐的动机,也是属灵成熟的目标;爱不仅关乎今生,更是通往永恒的核心路径。
参考神学主线:
· 恩赐若无爱,便如空洞之器(1–3节)
· 爱的本质是舍己与真理(4–7节)
· 爱的价值超越时空,将与神永存(8–13节)
1. 没有爱的空虚(13:1-3)
参考主要标题:没有爱,一切都毫无意义
· 经文内容:
保罗列举了各种属灵恩赐与极端的奉献行为,说明如果没有爱,这些都毫无价值。
13:1:即使能说天使的语言,但没有爱,就如鸣的锣、响的钹(只是噪音,让人厌烦)。
13:2:即使有预言、知识、信心,能够移山,但没有爱,就算不得什么(在荣耀神的事工中,没有爱的事工不是不重要,而是分文都不值)。
13:3:即使施舍一切财物,为主舍己,但没有爱,也毫无益处(没有爱的舍己是无谓的)。
参考神学教义:
1. 爱的优先性:爱比恩赐更重要,恩赐若无爱就毫无意义(马太福音 22:37-40)。
2. 内在动机的重要性:神看重行为背后的动机,爱是神所喜悦的动机(撒母耳记上16:7)。
3. 恩赐的有限性:属灵恩赐和行为是工具,爱才是目标(彼得前书 4:10)。
在我们研讨保罗这篇著名的关于“爱”的13节经文之前,首先让我们明确这个出现在圣经新约里却不常用的希腊字ἀγάπη (agape) “爱”的定义:
· 这是一种向全然不配的人所施的爱,一种源自那位本就是爱的神的爱。
· 这爱白白地倾倒在他人身上,丝毫不考虑他们是否配得接受。
· 这爱之所以存在,并非因为被爱者有何功德,而是完全出于爱者的本性。
· 若一个群体要被认出来是“基督徒的群体”,若耶稣基督要被认出来是神的儿子、世人的救主,
这样的爱就必须成为这群体的特征与主导(参 约翰福音13:35)。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3章对“爱”的高昂赞颂,是圣经中最著名的论爱篇章之一。在其中,第13章第3节发出严厉的神学警戒:“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这句话直指事工动机的重要性:即便有人在事奉中作出极大的牺牲和捐献,若缺乏爱为动机,在神眼中这一切毫无价值。这一真理迫使教会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善行与服事,内在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出于对神和邻舍的圣爱(holy love),还是夹杂着私心与虚荣?
保罗列举一系列属灵壮举:讲天使的语言、明白一切知识、拥有移山之信心,甚至“将所有的周济穷人”,或“舍己身叫人焚烧”——这些在旁人眼中都是极为敬虔和慷慨的行为。然而,保罗三次强调,如果“却没有爱”,那么无论说什么方言、有什么恩赐和信心,都算不得什么,甚至连舍己的殉道行为也“与我无益”。保罗要哥林多教会明白,在一切恩赐与善行之上,爱才是衡量价值的准绳。如果缺乏爱这个内在动机,再辉煌的事工在神眼中也是空洞的。
第12章末尾保罗说:“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 (林前12:31)。紧接着的“爱篇”正是保罗所指示的“最妙的道”。通过13:1-3的假设性夸张,他表明爱应当是服事的动机和原则:“这是那最妙的道路,就是让一切都按爱心而行”。保罗并非否定先知讲道、知识或信心的重要性,而是将“爱”提升为赋予这些恩赐价值的前提条件:“没有爱”,再大的信心、才干都失去意义。特别是13:3提到的舍己行善,表面看是极致的奉献,但保罗提醒我们动机比行为更根本。一个人可能慷慨捐献甚至殉道,却不是出于真爱,其所爱的其实是自己。
· 爱的优先性:恩赐不能替代爱,爱是一切属灵生命的根基(加5:6)
· 行为的动机:神不只看外在行为,更看内心(撒上16:7)
· 恩赐的工具性:属灵恩赐是服事的工具,爱才是神所定的最终目标(弗4:15–16)
· 属灵的真伪检验:恩赐、知识、信心、奉献若无爱,就失去真正属灵生命的价值 (约翰一书4:7-8)
举例来说,
想象信徒的生命与属灵恩赐如同各类灯泡(方言、预言、教导、医病、奉献、殉道等),外形各异、功能不同。有的像聚光灯(知识),有的像彩灯(方言),有的像夜灯(牧养),还有的像手电筒(信心)……
但若没有电流(爱)通过,所有灯泡都只是死的、暗的,毫无用处。
· 灯泡没有电流,再亮的瓦数也只是装饰品
→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13:1)· 聚光灯能照得远,但若无电就一片黑暗
→ “我若有预言的恩赐…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13:2)· 紧急照明灯在危难中最有用,但若电源不通,危机中仍然无光
→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13:3)· 电流(爱)看不见,却是所有灯能发光的关键
→ 爱是内在动机、属灵生命的根源,不显眼,却决定一切。· 电流产生温度、有能量,可以驱动所有光源有序发亮、不互相冲突
→ 爱是恒久忍耐、有恩慈,不嫉妒、不张狂,是一切恩赐的“调和剂”。· 有些灯泡炫目一时(奇异恩赐),但它们无电则如死一般,而内在电流则是永存(爱)
→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方言也终必停止。”(13:8)· 末了在天堂,灯泡都要收起,只剩真正的光源——神自己;祂也是爱的源头
→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13:13)
总结来说:
· 灯泡= 属灵恩赐(方言、预言、信心、奉献、教导等)
· 电流= 爱(Agape),属灵动能的源头
· 光= 属灵生命与果效
· 停电= 没有爱,一切恩赐失效
· 电流不中断= 爱永不止息
· 天家不需灯= 信望止息,惟有爱存留
反思、讨论、评估:
· 会众反思:“我的恩赐是否连通了爱的电流?”
· 小组讨论:“我在哪些事奉中外面装饰亮丽,里面却‘断电’了?”
· 教会评估:“我们所建立的,是‘灯泡工程’,还是‘爱的连结’?”
小结:
· 属灵恩赐及事工:方言、预言、知识、信心、奉献、殉道等等若不出于爱,一切无益,均归于虚无。
“恩赐若非出于爱,是炫耀”。(加尔文)“爱是恩赐的魂,否则恩赐就成为属灵的偶像”(路德)“恩赐服务于教会,爱则服务于永恒” (卫斯理)。
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将爱置于信心与盼望之上(林前13:13),因为在永恒中爱永不止息。信心和盼望都指向神,而爱不仅指向神也流向人,是神性品格最直接的反映:“神就是爱”(约壹4:8)。因此,爱是所有基督徒德行中最大的,也是一切服事动机中最纯正、最有价值的。任何脱离爱的事工都背离了福音的精髓。爱是衡量事工价值的试金石。
卫理宗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1703-1791)以其对“圣洁”和“爱”的独特教导著称。卫斯理深信,新约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神透过基督恢复人在爱中的圣洁。他在一封书信中直言,若让他用两个词概括自己的神学,那就是「圣爱」(holy love)。在卫斯理看来,真正的圣洁不是离群索居的禁欲主义,也不是律法主义的自义表现,而是心中充满对神和邻舍之爱。卫斯理在其讲道和著作中多次阐明:“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圣洁”。根据卫斯理的教导,人被创造的首要目的就是爱神并享受神,这就是内心和生活的圣洁。神创造我们,为要我们以爱祂为终极目标;这种完全爱神的生命正是圣洁的实质,也是卫斯理一生教导的要义。可见,卫斯理将“爱神爱人”视为圣洁的同义语:圣洁的本质就是爱。
卫斯理的著作中保存了他对爱与圣洁教义的丰富论述。《约翰卫斯理标准讲道集》(由Outler 和 Collins 等编校)以及卫斯理的日记书信提供了宝贵资料。在他1781年的第92篇讲道《论热心》(On Zeal)中,卫斯理以生动的譬喻描述了爱在信徒生命中的至尊地位:“在一个基督徒心中,爱坐在最深处心灵的宝座上——也就是对神和对人的爱充满了全心,并且无可匹敌地掌权”。在爱这一王座周围,是种种圣洁的性情(如忍耐、温柔、谦卑等),而爱又通过怜悯人的善行和敬虔的敬拜得以实践和加强。卫斯理由此总结:“整个基督教信仰体系从最基础的聚会相交,一路上升到最高处——即心中有爱为王”。这种比喻形象地体现了卫斯理对爱与各样德行关系的理解:爱是最高的,统摄其他一切美德和善行,正如主耶稣所立的最大诫命是尽心尽性爱神,并爱人如己(太22:37-40)。此外,卫斯理在一封著名的书信《论循道宗》(“Thoughts Upon Methodism”, 1786)中,对卫理公会的前景提出担忧时也再次聚焦于爱与圣洁的内在联系。他写道:“我并不担心卫理宗会不存在,但我担心它仅仅作为一个没有能力的名存实亡的教派而存在,徒有敬虔的外貌,却没有敬虔的实意”。他警告说,这种没有圣灵大能(即没有圣爱)的形式主义宗教将是卫理宗最大的危险,除非卫理信徒牢牢持守起初所领受的纯正教义、精神与纪律。在这里,卫斯理所谓“敬虔的实意”无疑指向内在的信仰火热与爱心。倘若卫理公会的事工流于形式而失去爱火,便会沦为他口中的“死的教派”。这番话至今仍振聋发聩地提醒着教会:没有圣爱为动力的事奉,终将失去属灵的生命力。
2. 爱的特质(13:4-7)
参考主要标题:爱的属性与实践
· 经文内容:
保罗详细描述了爱的正面特质与负面避免,包括耐心、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等,显示爱的实际表现。
13: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13:5:爱不自私、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13:6: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13:7: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参考神学教义:
1. 爱的积极特质:爱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表现为恩慈、耐心和宽容(约翰一书4:7)。
2. 爱的牺牲精神:爱超越自我中心,为他人的益处而付出(约翰福音 15:13)。
3. 爱的真理性:爱与真理密不可分,真正的爱在乎神的真理(以弗所书 4:15)。
保罗在这里给出了爱的正面属性:
· “恒久忍耐”(μακροθυμεῖ)指面对伤害、误解或不公平时,能够持续忍耐而不急于报复。
· “有恩慈”(χρηστεύεται)是一种温和主动的善意,是善待他人的态度。
以及需要避免的那包围我们的,并住在我们里面的负面:
· “嫉妒、自夸、张狂、做(让别人)害羞的事、求自己的益处、发怒、计算人的恶、不义”:这些是爱之反面。
让我们展开来看保罗在这里特别用“现在持续进行时”的动词(做什么,不做什么)给出的描述:
1. 爱是恒久忍耐:如果我们用“short-tempered”,“short-fused”来形容一个人是急暴脾气,“爱是恒久忍耐”则是“love has a long fuse”。(13:4)
“爱不是抽象的情感,而是持续具体的实践” (加尔文)
2. 爱是有恩慈:爱总是以恩慈回应伤害。恩慈是一种聋子能听见,瞎子也能看见的语言。(13:4)
“真正的忍耐是在苦难或冒犯中不寻报复,而恩慈则是在对方软弱时仍施予温柔与扶持。” (加尔文)
“‘忍耐’与‘恩慈’是‘爱之双翼’。若爱只是口头之词,而不具温柔忍耐的行动,那它仍是虚伪的。” (路德)
3. 爱是不嫉妒:爱是看见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的),别人可以做到的(自己做不到的)而喜乐,并为其祝福。(13:4)
4.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谦卑是衡量爱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它永远把赞美归给他人,把荣耀归给神。(13:4)
“嫉妒、自夸、张狂皆出于骄傲,而骄傲是教会破裂的根源” (加尔文)
5. 爱是不做害羞的事:这里指的是不做“让别人”害羞的事(dishonour others)。爱不贬低他人,也不排斥他人。(13:5)
6.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这是一种像主耶稣那种“在你爱我之前我就先爱你”,甚至是“即使你不配也依然爱你”的爱;是问“我能为你做什么?”,而不是“你能为我做什么?”的那种属天的爱。
“爱是舍己的医治剂” (加尔文)
“爱就是自愿放下‘我’的权利,为成全弟兄。不求自己的益处是‘完全圣洁的门槛’” (卫斯理)
7. 爱是不轻易发怒:“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雅各书1:19)
“真正的爱不急躁,也不冷漠;它持久,也温暖,是圣灵成圣工作的首要果子。”(卫斯理)
8. 爱是不计算人的恶:爱会释放他人加诸于我们的伤害,它不需要一个“怨恨档案柜”来存放旧账。(13:5)
“计算人的恶是毒根,导致怨恨和分裂” (加尔文)
9. 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爱不是盲目宽容,不纵容罪恶;它对不义不会默许,却对真理有喜乐。当你真正爱一个人时,你不仅愿意在他们需要听真话时对他们说出真理,也愿意在自己需要听真话时从他们那里接受真理——即便这会带来痛苦和不悦。那些无法听真话,或不愿对你说真话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朋友。(13:6)
“真正的爱是有道德立场的。这节“平衡了前面对忍耐与恩慈的描述——爱并不纵容罪,而是引人悔改归正。” (加尔文)
“爱不掩饰罪,而是医治罪。爱必须建立在真理之上,否则只是纵容。”(路德)
“这是真正‘成圣的标志’:对罪的痛恨与对真理的渴慕并存。” (卫斯理)
10. 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节经文以四个“凡事”总结爱包容万有、持守到底的力量
包容(στεγεί):意为遮盖,不张扬别人的过错。
相信(πιστεύει):不是盲信,而是信靠神在人身上的作为。
盼望(ἐλπίζει):相信神有最终掌权。
忍耐(ὑπομένει):在困难中持守不退。
爱总是看见杯子不仅是半满,而是全满的。它总是寻找美善、积极的一面。爱不是忽视人的过犯,而是宽容人的过犯。爱着眼于长远,而不是短视眼前;它常常记得那幅更大的图画。你无法扼杀那种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爱。(13:7)
“这些‘凡事’描述的是一种属灵韧性。爱有惊人的承受力,因为它不是出于人,乃是出于神。”(加尔文)
“这是‘爱的四根柱子’。爱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在黑暗中仍持盼望。”(路德)
“爱使人相信神能改变最刚硬的心,也能忍耐最困难的境况。”(卫斯理)
这4节经文圆满地描述了并非别人,而是主耶稣的品格。
如果我们把“爱”这个字换成“主耶稣”来看看:
4主耶稣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主耶稣是不嫉妒;主耶稣是不自夸,不张狂,5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参13:4-7)
然后,把“爱”换成是自己的名字,来对比一下。
当我们重新认识到耶稣是这样爱我们——他承受我们一切的软弱与反抗,他依然相信我们,并默默为我们存着信心,他甚至为我们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我们就会重新得着力量,深知唯有他的爱能托住我们,也唯有这爱能使我们成为他所期盼的人,成为他心中所愿的地方教会。
小结
· 积极属性:忍耐、恩慈、包容、信任、盼望、持守,建造他人
· 避免消极:不嫉妒、不骄傲、不自私、不发怒、不记恨、不纵容罪
· 爱与真理的关系:真爱不妥协于罪恶,而是喜悦真理、促进悔改(参弗4:15)
· 爱与成熟的关系:爱是属灵成熟的标志,是成圣的本质,是基督生命的显明
· 加尔文: 爱的行为是圣灵的果子
· 路德: 爱是属灵生命成长的标志
· 卫斯理: 成圣生命即活出这些爱的特质
3. 爱的永恒性(13:8-13)
参考主要标题:爱超越一切并存到永远
· 经文内容:
保罗比较爱与属灵恩赐的暂时性,指出爱是永存的,信徒当追求永恒的价值。
13:8:爱永不止息,恩赐如预言、方言、知识终将归于无用。
13:9-10:现今的认识和预言是部分的,但当完全的来到,部分的就废掉了。
13:11:属灵生命需要成熟,摆脱属世的幼稚行为。
13:12:现今的认识如同模糊的镜子,将来必面对面清楚明白。
13:13:信、望、爱三者常存,其中最大的就是爱。
参考神学教义:
1. 爱的永恒性:爱反映神的本性,因此超越时间的限制,存到永远(耶利米书 31:3)。
2. 恩赐的暂时性:属灵恩赐是为教会暂时的建造服务,而爱是永恒的追求(以弗所书4:12-13)。
3. 属灵成熟的标志:真正的属灵成熟表现为以爱为核心的生命(加拉太书5:22-23,以弗所书 4:15-16)。
保罗直接指出:属灵恩赐皆有时效,惟有“爱”将持续到永恒。这个“爱”持续穿越死亡进入永生。这里的永恒性再次告诉我们,“爱”是不可能由我们人而生的。这是来自神的爱。预言、方言、知识等恩赐,是为现今软弱不完全的教会而设,是对神的性质与目的的启示,但当“完全”来临,它们便不再需要。
· “恩赐是暂时之光,爱是永恒之光。神借恩赐成全教会在今生的需要,但唯有爱将进入来生。”(加尔文)
· “爱永不止息是天堂的语言。恩赐是神为今生设立的工具,而爱是今生与永恒皆不可或缺的品格。”(路德)
· “所有属灵恩赐在死亡时归于无有,但爱随我们进入永生。爱是成圣之果,也是荣耀的种子。”(卫斯理)
这里的“完全(completeness, perfect)”(13:10)指的是什么?对这一点的定义虽然有争议,一个普遍的认知是这段话指的是“末世的到来”(eschaton),也就是当神对人类的一切旨意都将完全实现与成全之时——那是在耶稣再临、世界更新之后的生命状态。所谓“完全”(perfection),并不是指基督再临(Parousia)本身,而是指再临所带来的一种新秩序与圆满状态。
· “爱是属灵成熟的标志。属灵成熟不是恩赐的增多,而是爱心的增长。”(加尔文)
· “完全的爱临到之时,圣灵在我们里面成就成圣的完全,那时对属灵恩赐的依赖也就自然退去”(卫斯理)
爱是永不止息的。因为神就是爱,既然神不能终止,爱也必不能终止。
当我们每一个人进入天堂的那一刻,将是我们第一次真实经历“完全的爱”——不仅是从神而来的完全之爱,也是我们对神的完全之爱,和我们彼此之间的完全之爱。
保罗用属灵成长的比喻说明:属灵恩赐如同属灵童年的工具,随着成熟,信徒应转向更深的属灵实质——爱。
· “爱为‘三德之冠’。信与望服侍于今生,爱却进入永恒。”(加尔文)
· “我们不该满足于属灵表现的童稚阶段,而要长大成人,在基督里成为有爱的人。”(路德)
· “真正的成圣生命是摆脱属灵表面的张扬,进入爱心完全的生命流露。完全的爱不只是天堂的气氛,更是通往天堂的道路。不单要信,也要活出爱。”(卫斯理)
信、望、爱是三大基督徒美德。信心让我们依靠神,盼望支撑我们走过今生苦难,但将来在荣耀中,信变为眼见、望变为得着,唯有爱仍然继续存在。
“信”将消失在目光,
“望”在喜乐中尽藏,
唯有“爱”在天堂上。
第12节是对今生与永恒对比的最深刻描述:现今属灵的感知有限、模糊,将来我们将与神“面对面”,完全明白祂的旨意与真理。是“信仰的终极盼望”,是“神的性情在人生命中的映照”。
“爱是荣耀中的唯一恩赐”(加尔文),是“天堂语言,是神圣本性”(路德)。“成圣今生得成,爱将永远成就”(卫斯理)。
小结
· 爱的永恒性:爱超越时间,反映神的本性,进入永恒(耶31:3)
· 恩赐的工具性与暂时性:恩赐为今生而设,是建造教会的手段,不是目的(弗4:12–13)
· 属灵成熟的标志:成熟不在于恩赐多少,而在于爱心的深度与持久(弗4:13-15)
· 信望爱的关系:信靠与盼望最终完成,但爱仍长存,是神儿女永远的生命样式(参考约翰一书4:16)
卫斯理在多篇著名讲道中详细阐述了爱与成圣的关系。例如,他早年的讲道《心灵的割礼》(1733年,第17篇The Circumcision of the Heart) 指出,一个真正“心灵受割礼”的人就是“爱神、爱邻舍的人”,爱将一切污秽从心中割除,使人专一爱神。在《爱德是律法的成全》(Love is the Fulfilling of the Law)这类信息中,卫斯理援引罗马书13:10强调“爱就是律法的成全”,意即完全的爱即是完全的圣洁。他更系统地在1759年的讲道〈基督徒的完全〉(Sermon 40 “Christian Perfection”)和1777年的《爱之完全》(Perfect Love,一篇书信式作品)中解释:“基督徒的完全并非无知无过,而是心中充满对神与人的纯洁之爱,以致不再有罪的存留”。卫斯理认为,当圣灵把神的爱浇灌在心里,人便能以纯正无私的动机行善,从而达至“成圣”(sanctification)的状态。“成圣”在卫斯理神学中几乎等同于“被爱充满”。他在《基督徒完全的平易阐释》中写道:“成圣就是心里一切的罪被洁净,全心全意地爱神并爱邻舍”。因此,卫斯理所追求的“完全”(perfection)不是别的,正是完全的爱(perfect love)。
卫理宗神学强调“因信称义”,但同样强调称义后的善行必须出于爱而非出于功劳观。卫斯理常引用加拉太书5:6:“惟有以爱心行事的信心才有功效”,提醒信徒:正确的次序是因信心得救,然后因着爱心去行善,而不是为了得救而行善。这一点与当时某些他所批评的宗教形式主义形成对比。卫理宗理解的“善行”(包括敬拜、祈祷等虔敬行为以及施舍、探访等怜悯行为)被视为“蒙恩之道”(Means of Grace),是神赐下使人灵命成长的途径。然而,卫斯理在讲道〈蒙恩之道〉中也警告,若无真诚信心和爱心,这些敬虔行为可能流于空洞的宗教仪式。
总之,卫斯理反对两种极端:一方面反对只有内在火热却无外在善行的虚假热心,另一方面也反对只有外在行为却无内在爱的假冒敬虔。卫理宗追求的是“信仰与爱心并行”:信心提供方向和根基,爱心给予力量和价值。
总结
· 恩赐的工具性:属灵恩赐为今生教会建造而设,非属灵成熟的终极标志。
· 成熟的标志:属灵成熟不是知识的多寡,而是爱的完全。
· 爱的核心性:爱是基督徒生命的本质,是成圣的核心表达。
· 爱的具体表现:爱是恒久忍耐、恩慈、不嫉妒、不自私的实际行动。
· 爱的永恒价值:爱超越一切属灵恩赐,反映神的本性,是信徒一生的追求。所有属灵之道终将归于一事:在永恒中以爱与神完全联合。
属灵恩赐终有止息,神学知识终将完整,信望之路终有归宿,惟有爱,是从神而来、今生成全、将来永远的属灵冠冕。爱的乐章终有一天将奏完,因此,它不只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命定。爱是我们在天堂使用的语言的语法,我们应该从现在就学起,当今我们学得越好,对我们就越有益。
愿我们追求这更美的道,使我们在爱中长大,成为真正荣耀神、造就人的教会。求主以祂的爱充满我们,使我们不单求恩赐,乃是以爱为根基;不单求知识,乃是以爱去造就他人。愿我们一生的生命,在爱中成熟,在爱中服事,在爱中归向主。
应用问题:
· 在我属灵的侍奉中,我更在意“表现”还是“动机”?我的动机是否出于爱还是与他人相争比?
· 我的日常生活是否活出13:4–7所描述的爱的特质?在哪些方面我需要悔改或成长?
· 在信仰的道路上,我是否以爱作为衡量属灵成熟的标尺,而不是恩赐或能力?
· 我是否真诚地追求“永存的爱”,将人生建立在不会朽坏的根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