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
“就如身体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身体的一切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体,基督也是这样。”(12:12)

参考主题:圣灵的恩赐与肢体的合一
引言
· 哥林多前书第12章教导信徒关于属灵恩赐的来源、目的和功能。保罗用身体的比喻强调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各信徒虽有不同的恩赐与职份,但都应彼此配搭,合一建造教会,荣耀神。
1. 属灵恩赐的来源与目的(12:1-11)
参考主要标题:圣灵赐下多样恩赐以建造教会
· 经文内容:
保罗提醒信徒关于属灵恩赐的正确认识,强调这些恩赐出自圣灵,为了教会的益处。
12:1:关于属灵恩赐,不可不明白。
12:2-3:过去的偶像崇拜与真神的启示对比,指出圣灵的工作使人称主为主。
12:4-6:恩赐、职事、功用虽有多样,但源于同一的圣灵、主和父神。
12:7: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为叫人得益处。
12:8-10:列举圣灵所赐的多种恩赐,如智慧言语、知识言语、信心、医病等。
12:11:一切恩赐都是圣灵随己意分给各人的。
参考神学教义:
1. 圣灵的主权:所有恩赐的分配和运行都源于圣灵的主权(罗马书12:6)。
2. 恩赐的目的:属灵恩赐是为教会的共同益处,而非个人炫耀(以弗所书4:12)。
3. 恩赐的多样性:圣灵赐下不同的恩赐,反映神的智慧与教会的多样性(彼得前书4:10)。
圣灵的工作是真实的,不是一种理论,我们绝不应将其简化为神学辩论的问题。它是有果效的。它可以改变生命,转变关系,释放出人的天份。当一个人经历了圣灵的工作时,整个过程可以描述成:
“Every part of my being wakened up.
I did not get a new set of brains, but I got a new mentality.
I did not get a new faculty of speech, but I got a new effectiveness of speech.
I did not get a new dictionary, but a new Bible.
Immediately I was a new creature, with the same basis of natural qualities, energized, quickened, reinforced into a bigger vitality and effectiveness that nobody would ever have dreamed possible.
That is what happens to those upon whom the Spirit comes.
(Sammuel Chadwick)
用中文诗句表达出来的意思是:
灵光一照遍全身,唤起沉疴梦里人。
未换新脑思路转,人辞浅显道理深。
舌仍旧貌声犹在,语带神能效力臻。
书卷仍翻陈迹字,经文忽映圣灵神。
造就新我非人力,神恩灌注展乾坤。
活泉涌动灵机盛,圣火催燃信步奔。
潜力更新非己意,生命倍长若启门。
谁知昔日平凡体,今做主工照世尘。
灵风忽至凡心动,圣火重燃旧体新。
(撒母耳.柴德维克)
属灵恩赐本质上具有三一性的特征,也是由恩典(grace)而来的。父神赐给我们子神耶稣基督,使我们得救;子神赐下圣灵,使我们成圣;而圣灵又赐给我们属灵的恩赐,使我们可以服事。重点在于:这些不是物质的礼物,而是属灵的恩赐,是从圣灵而来、也属于圣灵的恩赐。简单来说,属灵恩赐是神所赐的超自然能力,使我们能够用神的方式完成神的工作。它们是出于神的恩典,由神的圣灵所赋予的能力,完完全全地是属天的、超自然的恩赐。
在1-11节经文中,保罗教导我们,每一位信徒都领受了属灵恩赐,这些恩赐不是为个人满足而使用,乃是为教会整体的造就而发挥。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研读这些属灵恩赐、努力明白它们的意义,更同样重要的是要将它们实际运用出来,为荣耀神、造就教会而用。
进入洗礼之水,宣布'耶稣是主',是真心实意的,是至死不渝的--这需要上帝之灵的亲自启示。显然,保罗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圣灵的启示,一个人连 “耶稣是主 ”这样的话都说不出来;他说的是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面前,公开承认个人对活着的救世主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宣认,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或文化中,若不是藉着圣灵,没有人能坚持到底。(12:3)
通览12章,保罗在12:1强调“明白”属灵恩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信仰而非制造混乱;是为了告诫信徒,不要追求“属灵现象”作为信仰的标志,而要看其是否建立基督的身体(路德)。同时保罗此处的“不明白”是带有责任的。属灵恩赐若被误用,教会便会陷于骄傲与分裂。“正确信息”对属灵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加尔文)。属灵恩赐必须在“爱心的框架”内运行,对恩赐的“热心”若不以真知识为前提,容易落入感性或属肉体的极端(卫斯理)。
接下来12:2-3强调圣灵的第一个工作是“照亮人的心,使他们承认耶稣为主”。属灵恩赐的真实性必须接受这个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检验(加尔文)。“不是一切灵都是从神来的”,唯有那引人悔改、归向耶稣的,是圣灵的工作(参《约翰壹书4:1-3》)(卫斯理)。因此我们必须亦强调“唯独基督”的立场,属灵恩赐若不是建立基督的主权,就是虚假的。我们应坚决拒决任何离开基督中心的“灵恩”(路德)。
12:4-6这三节经文构成一个三一神学的架构:圣灵赐恩赐,主基督设立职事,父神运行功用。多样却合一,源于同一神。恩赐若出于同一位神,就无高低之分,因而无自夸之理,也无分裂之借口(加尔文)。恩赐的多样性是为合一服务,而非分裂。信徒“按恩赐彼此服事”,而不是彼此嫉妒或轻看(卫斯理)(参《罗马书12:4-8》)。
圣灵决定你将领受哪一种或哪几种属灵恩赐。你无法决定自己的属灵恩赐,就如同你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地或眼睛的颜色一样。圣灵按照祂自己的旨意主权地分配各样恩赐,而不是按我们的意思,因为祂知道对基督身体最好的安排。
任何信徒都不应该嫉妒他人所领受的不同恩赐。我们每个人的恩赐都不相同,但都是完美地赐给我们的。圣灵凭着祂神圣的智慧与主权,准确地把最能使我们在基督身体中有效发挥功用的恩赐,赐给了我们每一个人。
恩赐的目的不是炫耀,不是荣耀自己,而是为了教会整体的益处(12:7)。这里的“益处”是属灵上的建造,恩赐的使用必须以爱为动机,以造就为目标(卫斯理)。我们必须反对“为显灵”而滥用恩赐。“若恩赐不造就人,便不是恩赐”(加尔文)。“爱是律法的总纲”,属灵恩赐必须在爱中运行才是合神心意(路德)。
我们看到,圣灵所赐多种恩赐中包括(12:8-10):
· 智慧与知识的恩赐(wisdom and knowledge)
智慧的言语 (12:8)
知识的言语 (12:8)
辨别诸灵(12:10)
智慧不只是了解世俗的道理,不只是一个人聪明伶俐,也不只是常识。智慧也不等于教育程度;你可以拥有博士学位,但若不信神,圣经称你为“愚顽人”(诗篇14:1)。知识可以从书本中获得,教育可以从学校中得到,但真正的智慧唯有从神而来。
至于“知识的言语”,很可能是指:神以超自然的方式启示某人,使他知道某个特定情境中的信息——这是他本不可能凭自己知道的。这是一种特别的信息,使人对某一处境有属灵的洞察力,可能揭示隐藏的动机,甚至是未来的行动。(参考使徒行传5,27章)
“智慧”与“知识”应该是不同的恩赐,否则保罗就不会把它们分别单独列出来(12:8)。但学者们对它们的区分没有统一的认识。布隆伯格有一个平衡的总结:“如果保罗在“智慧的言语”与“知识的言语”之间确实有所区分,那可能是指:智慧是知识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在道德层面的应用”。
“辨别诸灵”是指有看穿什么是假教导(包括假教师,也就是说内容虽然正确,但传讲人动机虚伪),假先知,假教义。这里希腊文的“辨别”(distinguishing)直译过来就是“看穿”的意思,也就像是属灵的“X光透视”那样的能力。
· 敬拜的恩赐(worship)
信心(12:9)
说预言(12:10)
信心既不是盲目轻信,也不是轻易受骗,更不是乐观主义,或“廉价的信仰”;真正的信心是注目于神的性情,并坚定地立足于神的应许之上。正如一切真实的信心一样,这种赐给身体中某些成员的信心恩赐,能穿越眼前的境况,定睛于那“不能看见的主”(希伯来书11:27),并带来确据:即使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形中,神也必定动工。
若没有信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敬拜,因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伯来书11:6)。神的工作是借着信心扩展的;神的话语则是借着预言得以阐明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恩赐都应该具有先知的功能。“属灵的恩赐使人能够以权威且大有能力的方式宣讲神的真理,使生命被改变,失丧者得救,信徒被激励去追求更深的服事与属灵成长”(艾德金)。“无论是在圣经正典之内还是之外,预言始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预示未来”(foretelling),即预言将要发生的事;其二更常见的是“直言当下”(forthtelling),即针对神子民当前的处境,传讲神的旨意并加以劝勉”。(布隆伯格)
· 异能的恩赐(miraculous power)
医病的恩赐(12:9)
行异能(12:10)
说方言(12:10)
翻方言(12:10)
医病的恩赐有时赐予医生,但有时也赐给普通人。“你觉得神还在医治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但相信,而且只有神才能医治人”。外科医生安布罗斯·帕雷(Ambroise Paré)曾智慧地说:“我只是敷药,真正医治伤口的是神”。雅各鼓励教会中任何患病的人要请教会的长老来祷告,以信心祈求(雅各书5:14)。医治的是主,医治的方法、途径、时间与奥秘,都掌握在祂手中。如果主是我们的医治者,那么祂必定赐下各样医治的恩赐,无论是通过受过医学训练与专业技能的人,还是通过平信徒凭着信心与顺服而施行的医治。
“异能“这里的希腊文是复数,表明异能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从神学上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最伟大的神迹莫过于重生:一个罪人因信靠耶稣而成为新造的人!”(特瑟尔顿)
说方言在当今的教会中仍经常出现,不幸的是,我们会注意到他们很少去遵循第十四章里定下的有关规矩。方言是应该用来传福音,建立教会的恩赐,而不是用来炫耀,夸口的。
加尔文将所有这些恩赐分为“有用性”与“彰显性”两类,强调“实用”优先于“奇迹”。“圣灵不是为了奇观,而是为了益处”。卫斯理则强调“爱心是最大的恩赐”。
恩赐不是靠人的祈求或努力而得,乃是圣灵“随己意”,也就是按照“圣灵主权”,神的旨意,为合一与服事分配的(12:11)(加尔文)。在这里路德提醒信徒“忠于自己的呼召”,因为那是神“为你命定的事奉角色”。而卫斯理则呼吁信徒接受圣灵主权的安排,不比较、不嫉妒,因为“每一恩赐都是神荣耀的安排” (参考The More Excellent Way) 。
卫理宗教会作为18世纪兴起的复兴运动,对于圣灵恩赐持有开放却谨慎的态度。循道卫理运动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并不认为属灵恩赐在使徒时代之后完全停止(非终止论),但他区分了“特殊的”(extraordinary)和“普通的”(ordinary)恩赐。卫斯理坚信圣经记载的各样超自然恩赐(如医病、神迹、说预言等)在历代教会中仍有可能发生,他并不认同有些神学家所主张的神迹完全止息论。然而,他也观察到,初代教会之后奇异恩赐显著减少。卫斯理在其讲道《更妙的道路》(The More Excellent Way)中评论说:“教会中圣灵那些特别的恩赐,在头二、三个世纪之后就不常听闻了……(自君士坦丁大帝自称为基督徒,把财富权势倾倒给教会以来)这些奇恩几乎完全止息… 真正的原因不是世人都已成了基督徒、不再需要这些恩赐——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当时 nominal(名义上的)基督徒还不到二十分之一。真正的原因乃是因为许多人的爱心渐渐冷淡了;那些所谓的基督徒并没有比外邦人更多基督的灵!…他们变回了属世的人,只剩下一个毫无生命的外在形式”。这段话透露了卫斯理对属灵恩赐衰减原因的理解:并非神不再愿意赐下恩赐,乃是教会灵性低落、爱心冷淡导致恩赐难以彰显。换言之,属灵恩赐的减少是教会属灵光景的问题,而非神刻意取消恩赐。
卫理宗神学另一个特色是强调通过“恩典的管道”(Means of Grace)来领受和培养属灵恩赐。卫斯理认为,神的恩典常通过一些惯常的途径临到人,例如祷告、圣经阅读、圣餐、禁食、团契等皆是神所设立的“恩典管道”,圣灵透过这些管道将恩典(包括属灵恩赐和属灵生命的长进)赐给信徒。在卫斯理看来,信徒不应被动等待超自然恩赐临到,而当积极运用神所给予的途径配合圣灵工作(这体现了“人与神同工”的救恩观,即“负责的恩典”(Responsible Grace)理念。神恩典白白赐下,但人有责任通过顺服与操练来回应恩典、发掘恩赐。肯尼思·J·柯林斯(Kenneth J. Collins)指出,卫斯理神学的核心是“圣爱”(holy love),即神圣的爱在人心中成形,而属灵恩赐被视为神恩典的礼物,必须在爱的约束下使用。柯林斯强调卫斯理平衡福音的大能与规范:一方面相信圣灵的大能真实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理性与传统的框架确保这种运行不脱离圣经的轨道。正因如此,卫斯理鼓励信徒勤用祈祷、研经、圣礼等管道追求圣灵的充满与恩赐,而非一味追求戏剧性的属灵经历。在这些管道中,圣灵可能按祂的主权赐下特别的属灵能力,同时一定会赐下更宝贵的品格之果。
讲道恩赐和牧养恩赐得到高度重视——卫斯理本人就是出色的讲道家和牧者。他相信讲道是圣灵拯救人心、建立信徒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他劝勉传道人务要恳切讲论圣经真理,视此为圣灵所托付的属灵恩赐和职责。同样,音乐赞美的恩赐在卫理公会中也被善用(他的弟弟查理·卫斯理写了大量圣诗被视为圣灵恩赐的结晶)。此外,卫理宗自十八世纪起就破天荒地使用平信徒讲道和女性服事(在有限范围内)等做法,让各样有恩赐的人参与事奉。这体现了卫斯理对林前12章教导的实践:每个肢体按所得的恩赐事奉,尽管礼仪和圣职上有区分,但在属灵功用上众信徒皆可为基督作见证。理查德·海岑雷特(Richard P. Heitzenrater)等学者记录了早期循道卫理的小组聚会和巡回布道制度:卫斯理建立了“班会”(Class Meetings),让每位信徒都在团契中分享属灵经历、彼此代祷勉励。这些小组领袖很多是非牧职信徒,却发挥牧养、教导的恩赐,使教会肢体得以彼此造就。这种全民皆祭司、各尽其职的实践正是对“圣灵显在各人身上,叫人得益处”(林前12:7)的响应。在卫理宗的教会治理中,至今仍保留着年会差派的巡回传道制度和信徒参加各级委员会服事的传统,鼓励每位信徒发挥神所给的才干恩赐投入事奉。
小结
· 属灵恩赐的源头:三一神的合作,圣灵赐下,基督设职,父神运行。
· 属灵恩赐的目的:建造教会、荣耀基督,而非高举自己。
· 属灵恩赐的分配:出自圣灵的自由意志,不容人操控或垄断。
· 属灵恩赐的合一性:虽多样,但皆为一个身体而设,必须在爱中配搭运行。
2. 教会的肢体比喻(12:12-27)
参考主要标题:基督身体的合一与多样性
· 经文内容:
保罗用身体的比喻阐明教会的合一与多样性,每个信徒都是基督身体上的一个肢体,各有独特的功能。
12:12:身体虽多肢体,却是一个身体。
12:13:圣灵使所有信徒都受洗归入一个身体,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
12:14-20:每个肢体虽不同,却都不可缺少,各有神安排的独特作用。
12:21-24:肢体彼此需要,不能自夸或轻视他人。
12:25-26:身体各肢体应彼此顾念,同感同忧。
12:27:信徒是基督的身体,并且各自作肢体。
参考神学教义:
教会的合一性:所有信徒因圣灵受洗归入基督的身体,享有同样的身份与使命(加拉太书3:28)。
多样性的必要性:每个信徒的恩赐和角色都不可替代,彰显神的丰富与智慧(罗马书12:4-5)。
彼此相顾的原则:信徒间的爱心和彼此扶持是教会合一的具体体现(约翰福音13:34-35)。
保罗以“身体”作比喻,指出教会的本质:合一中的多样。这个比喻成为整章最核心的图像(12:12)。保罗用“人身体的自然构造”来说明属灵身体的神圣秩序。“真正的合一不是单调一致,而是多样和谐”(加尔文)。保罗这个教导是反对“教阶骄傲”和“属灵炫耀”的利器。:“我们皆为肢体,非头非主,皆受基督统领”(路德)。
卫斯理特别强调“基督也是这样”一句,表示教会的生活就是基督的体现,“基督的身体不是抽象教义,而是活生生的肢体联结”(参考Of the Church)。
圣灵洗礼不只是一种外在仪式,而是圣灵使信徒进入属灵身体、参与基督生命的属灵行动。卫斯理在讲道中明确指出,这节经文中的“受洗”并不限于水洗,而是“圣灵洗礼”,使信徒属灵联合于基督(The New Birth)。信徒“无论背景地位如何,都在基督里成为一”(12:13),这是福音的荣耀胜利。圣灵的工作突破一切社会与种族的隔阂(加尔文)。
保罗刻意用“若全是眼…若全是耳”这种讽刺性语言指出,身体若失去多样性,就不再是身体(12:14-20)。神按祂旨意安排各肢体,强调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加尔文驳斥“属灵等级”的想法:“若无小肢体,大肢体也无法存在”。“人的智慧要废去,神的安排才能显出。” 路德指出“耳不能做眼的事,脚不能做手的工”让我们认识到那种在教会中职位有高低之分是的错误心态。
这里我们注意到神的主权: “圣灵随己意分给”(12:11),“神随自己的意思安排”(12:18),“神配搭”(12:24),“神所设立”(12:28)。神出于祂的爱,将各种属灵恩赐给予教会的每一位信徒。
“神随己意安排”表达的是神对每一个信徒有计划、有目的的呼召。这鼓励信徒要“忠心于自己的职份”(卫斯理)。
在教会中,没有哪一部分可以说“我不需要你”(12:21-24)。保罗提醒,越是“软弱”的肢体越不可忽视,越要加倍看重。加尔文称此段为“属灵身体的尊重法则”:神故意将不显眼的肢体“加上更美的装饰”,为的是保护合一。这是一种“属灵美学”。路德直言不讳地指出:“最不被看重的人,往往是教会中最有用的肢体。”他反对“属灵优越感”,强调牧者与平信徒同属基督。
卫斯理特别重视“彼此尊重与彼此补足”的功课。他认为:“若教会尊崇讲道的人,却轻看祷告的人,这便如同头自高自大而藐视那维系生命的心脏。这样的愚昧,是忘记了身体各肢体皆为主所设,缺一不可。”(参考On Schism,The More Excellent Way,Christian Perfection)
保罗指出教会中的真实合一,是在彼此“同忧同乐”的过程中体现的。这种联结远超过形式上的组织关系(12:25-26)。加尔文称此为“神所设立的属灵共鸣”。他指出:“当一人痛苦时,若其他人无感,这就是灵命的麻木”。“互为肢体就当互为痛痒”,教会的生命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共同体(路德)。
真正的圣洁生活“必定是彼此相爱、彼此担当痛苦的生活”(卫斯理)。
信徒不仅“属乎教会”,更是教会的组成部分,各自有责,各自有位(12:27)。“你们”是教会集体性的认信,亦是个人性的呼召。“你不是旁观者,你是肢体!”(加尔文)
信徒要善于发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神呼召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愿意在爱中配搭服事的人;教会的合一不是建立在个体的完美上,而是在彼此尊重与顺服神的安排中。”(卫斯理)。(参考The More Excellent Way,Catholic Spirit,Working Out Our Own Salvation)
举例来说,想象教会是一盒丰富的便当盒(Bento Box)。这个便当盒是由一位主厨(圣灵)亲自设计与分配每一格的内容,旨在给人最完整的营养(属灵造就)与最美的摆盘(荣耀神)。
1. 每一格不同,但缺一不可(对应12:12-20)
· 有的格子放了寿司(象征讲道恩赐),
· 有的格子装了煎蛋卷(象征医治),
· 有的格子有水果(象征服事),
· 有的装了米饭(象征信心)。
若一整盒便当只有饭没菜,就乏味;只有菜没饭,就空缺;少了甜点,就没有喜乐。每一格虽不同,但合在一起才叫完整的一餐。
因此保罗说:身体虽多肢体,仍是一个身体(12:12);肢体若都一样,身体就不是身体了(12:19)
2. 主厨按着需要安排每一格(对应12:11, 12:18)
· 不是饭自己说“我想变水果”;
· 也不是鸡蛋说“我不想被放角落”;
· 而是主厨(圣灵)按着整体营养需求与美感分配每一份。
主权在主厨手中,不在食物自己。每一格食物都照主厨的智慧,摆在最合适的位置。
因此保罗说:圣灵随着自己的意思,把恩赐分给各人(12:11)…神照自己的意思把肢体安排在身上(12:18)
3. 每一格互补,互不取代(对应12:21-24)
· 饭不能取代菜的香;
· 菜不能替代饭的饱;
· 甜点虽然小,却能平衡整个口感;
· 有些不起眼的配菜,反而能使整盒更出色。
不可忽略“小”格子,“冷门”的配料可能才是灵魂角色。主厨会特别加上装饰与酱汁,让这些配角也大放异彩。
因此保罗说: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越不体面的,就越加给他体面(12:22-23)
4. 一格出问题,整盒受影响(对应12:25-26)
· 若饭馊了,整盒不能吃;
· 若一个格子破了,酱汁流满盒,就无法端上桌;
· 主厨会顾念整体:不能只顾一格,也不能忽略任何一格。
教会若有一人受苦,全体同感;若有一人蒙恩,全体一同欢乐。彼此尊重与配搭,使教会如主厨手中完美的杰作。
因此保罗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肢体就一同快乐(12:26)
回顾经文,我们看到:
· 便当盒整体:代表教会(基督的身体)(12:12)
· 不同格食物:象征多样恩赐,如讲道、医病、服事等(12:8–10)
· 主厨的安排:代表圣灵的主权,决定谁领受何种恩赐 (12:11, 18)
· 小配料与酱汁:象征看似微小的肢体,神特别加以体面(12:23–24)
· 酱汁溢出:比喻一肢体出问题,整盒便当(全体教会)都受影响(12:26)
· 饭与菜互补:说明各恩赐互相依靠、不可取代 (12:21)
小结
· 合一中的多样:信徒各有不同,但都归入一个身体,同属一主一灵。
· 圣灵洗礼的合一:教会的本质不是组织联合,而是圣灵里的生命联合。
· 神所安排的角色:每一肢体的功能与价值都是出于神的主权与智慧,不容轻视。
· 彼此相顾的责任:教会的健康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彼此的关爱与连结。
· 你就是肢体:信徒不能作局外人,而是有使命、有位置、有责任的身体一部分。
3. 神所设立的职份与恩赐的层次(12:28-31)
参考主要标题:追求更大的恩赐,为爱作预备
· 经文内容:
保罗列举神在教会中所设立的职份与恩赐,鼓励信徒追求更大的恩赐,并为下一章的“爱”作为引言。
12:28:神设立的职份,包括使徒、先知、教师,以及神迹、医病等恩赐。
12:29-30:提问强调恩赐的多样性,信徒各有所长。
12:31:鼓励追求更大的恩赐,并为爱作为最高的途径引出后续内容。
参考神学教义:
职份与恩赐的秩序:神在教会中按祂的智慧设立不同职份,服务于整体的建造(以弗所书4:11-12)。
更大的恩赐:信徒应追求建造教会的恩赐,并以爱为核心(哥林多前书13:13)。
爱为最高原则:属灵生命的最高表现是爱,所有恩赐若无爱,就失去意义(哥林多前书13:1-3)。
12:28节经文强调神设立职份与恩赐的次序,并表明教会需要多种功能的配搭。保罗从“教导性职份”到“服事性职份”逐步铺陈,最后提及“说方言”,暗示其重要性次于建造性的恩赐。加尔文将这节视为神对教会治理的“神圣秩序”。使徒是建立教会的根基,先知与教师是教会延续与增长的管道。在这里我们看到“帮助人与治理事”的恩赐也被列入,说明神看重实际服务与组织管理,不只属灵彰显。路德指出,这里强调的是“职份的功能性而非荣耀性”。
“神设立这些人不是给他们荣耀头衔,而是让他们忠心服事”。这里“帮助人的”与“治理事的”恩赐尤为宝贵,这些看似平凡的服事,其实维系着教会的生命。“教会若缺乏治理,就如同无骨之身,不能持久;若无爱心的服事,就如同空谈之语,不能造就。真正的圣洁,是有秩序的,也是实际可见的”(参考The Nature, Design, and General Rules of the United Societies,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保罗使用一连串反问句强调:教会不是单一恩赐或职份的展现,而是多样性的协调配搭(12:29-30)。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加尔文指出,保罗的目的并非贬低某些恩赐,而是“防止哥林多人以拥有特定恩赐为傲”。他说:“每个肢体不可能都做眼,也不可能都说方言。”路德直言这种反问是针对“属灵炫耀”的人。他警告教会:“倘若人人都想当头,就没人愿意做脚;若都要说话,就没人愿意聆听。”
卫斯理强调此段的牧养意义:每位信徒都被呼召发现自己的恩赐,并在其中忠心运作,而不是追逐别人的恩赐。他劝勉信徒不要被“方言”或“异能”的光彩吸引,而忽略了更实用的恩赐。(参考The More Excellent Way)
保罗不仅肯定“更大的恩赐”值得追求(12:31),更将整个属灵恩赐的探讨引入下章“爱的颂歌”。“最妙的道”就是“爱”。 “更大的恩赐” 不是指 “更炫目的能力” ,而是指 “最能造就教会”的恩赐。“若恩赐不出于爱,就不是恩赐,而是喧哗。”(加尔文)
“不要争当讲道者或神迹行者,而要争当爱心的仆人。” 这节是整章的高潮,因为它将信徒的眼光转向“内在的品格”。卫斯理在《更美之道》(The More Excellent Way Sermon 89)中指出,属灵恩赐若缺乏爱,如同空洞的声音与无用的知识;唯有爱才能使恩赐真正发挥功效。他强调:“爱是神所赐最崇高的恩赐,是一切真实宗教的本质。”这表明:爱不仅是属灵成熟的标志,更是每一种恩赐的灵魂。
总之,恩赐虽大,唯有爱永存;爱乃基督生命之体现,是信徒最高之追求。卫斯理呼吁:“追求恩赐,行走爱路;在爱中成全神旨。”(参考The More Excellent Way)
小结
· 神设立职份与恩赐有秩序:并非人为选拔,而是神按教会的需要与祂的智慧安排(参《以弗所书4:11–12》)。
· 多样恩赐不可互比:各人职份不同,各自重要,信徒应在自己的位置上忠心服事。
· 更大的恩赐乃是以爱为导向的建造性恩赐:追求“能造就人”的恩赐胜于追求“令人惊叹”的恩赐。
· 爱是判断一切恩赐的准绳:无论恩赐大小,若无爱,皆为无益(引至13章)。
总结
· 圣灵的恩赐:属灵恩赐是神赐予教会的礼物,信徒应当认识其来源和目的,彼此配搭建造教会。
· 教会的合一:基督的身体虽多肢体,但在圣灵中合一,每个肢体不可或缺。
· 爱为至高道路:信徒在追求恩赐时,应以爱为最终目标,为建造教会和荣耀神而努力。
应用问题:
1. 你是否认识到自己的属灵恩赐,并将其用于建造教会?
2. 你如何在教会中与他人合作,彼此扶持,以实现肢体的合一?
3. 你是否以爱为核心,追求更大的恩赐,彰显基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