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
“你们也是如此,既然切慕属灵的恩赐,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14:12)

参考主题:恩赐的秩序与教会的建造
引言
· 哥林多前书第14章聚焦于属灵恩赐的正确使用,特别是方言和先知讲道的对比。保罗强调,所有的恩赐都应以教会的建造为目标,并且敬拜必须有秩序,反映神的圣洁与荣耀。
1. 方言与先知讲道的对比(14:1-25)
参考主要标题:追求建造教会的恩赐
· 经文内容:
保罗比较了方言和先知讲道,指出先知讲道比方言更有益于教会的建造,因为它能造就、劝勉和安慰信徒。
14:1: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恩赐,尤其是先知讲道。
14:2-4:方言是对神说的,造就自己;先知讲道是对人说的,造就教会。
14:5:若有翻译,方言才有益;先知讲道更重要。
14:6-12:恩赐必须带来理解与造就,否则无益。
14:13-17:方言若无翻译,则听的人无法得造就。
14:18-19:保罗愿意讲五句有益的话,胜过讲万句无人明白的方言。
14:20-25:先知讲道能使外人和不信者明白真理,方言却可能让他们感到无助。
参考神学教义:
1. 恩赐的目的:属灵恩赐的首要目标是建造教会,而非彰显个人属灵能力(以弗所书4:11-12)。
2. 理性与造就:信仰中理性与明白的重要性,强调理解真理对属灵成长的意义(罗马书12:2)。
3. 对外人的见证:教会的一切事工都应注重为外人和不信者提供清晰的见证(马太福音5:16)。
“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14:1)这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三次劝告我们要追求先知讲道的恩赐的其中一次。(12:31; 14:39)我们在保罗其它书信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教导。(罗马书12:6, 帖撒罗尼迦前书5:19-21)尽管如此,当今的基督徒真心追求这个恩赐的似乎并不多,即使这些基督徒对圣经的教导会非常认真地对待、遵守、执行。今天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来确定这整章教导对我们是否有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可靠的原则是:通常而言,我们最好假设新约中的经文(包括这一段)适用于我们,除非上下文中有明确的迹象表明这些经文不适用,其指示才可以“另行考虑”。然而在这里,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段经文不适用于我们;相反,正如我们所见,保罗似乎教导预言和其他属灵恩赐将持续存在,直到基督再来(哥林多前书13:8-13)。
当保罗提到“先知讲道”(prophecy)时,他并不仅仅指“预告未来”,尽管有时确实会发生这种事。他所说的预言也不仅仅指某种突如其来的灵感,使某人突然知道或明白一件原本无法想象的事,并立即说出来,使别人——也许特别是那位被提到的人——可以从中受益。这种情形确实会发生,而保罗也绝不会轻视这种现象。
但保罗强调的核心,是神所赐的智慧、理解、洞见和教导——这是教会迫切所需的。唯有如此,教会才能不断前行,而不是在原地打转;才能建造成为一个合一的群体,而不是偶然聚集的一群孤立个体。
约翰·卫斯理在注释林前14:29时也将教会中的“先知”定义为“一个接一个地讲解经文的人”。这表明在他看来,当时教会里的预言活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讲道或教导——由圣灵引导对圣经真理的宣讲与应用。在这一意义上,每一次按照正意分解神话语、建立听众的讲道,都带有某种预言性。当代有些卫理宗释经者也指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鼓励的预言,可以理解为“受圣灵感动的讲道或见证分享”。因此,它不一定是临时起意的即席发言,也包括有备而来的教导,只要圣灵透过讲者将神的话语活化在人心中。
卫理宗自成立起便非常重视传讲神的话。约翰·卫斯理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布道家,他坚持每日奔走各地传道,无论教堂还是旷野,从不停止。他的讲章、书信充满了对圣经信息的热切诠释与劝勉,被后人结集为《标准讲道集》等,在卫理宗神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卫斯理之所以能够带来震撼人心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信息如先知般直指人心,带着圣灵的大能,以致许多听众“觉醒”过来,悔改得救。据记载,1739年卫斯理在布里斯托户外讲道时,就有多人在听闻基督为万人舍命的福音时几乎同时瘫倒在地,仿佛“被雷击一般”。他们或战兢、或号哭、或全身痉挛,过后又喜乐地见证罪得赦免。尽管当时一些人质疑这些剧烈反应的真实性,但卫斯理认为重点不在外在现象,而在神借此大大改变了人的心。他后来与同工乔治·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谈论这些“外在表征”时说:“我相信我们都应当让神以祂所喜悦的方式成就自己的工。”可见,卫斯理认可圣灵通过讲道等服事直接触动人、显明人心的作为,这正是哥林多前书14:24-25预言功用的现实写照。
哥林多前书第14章在教会历史上是充满争议的一章。这章中所说的“方言”(tongue)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人类已知的语言吗?是“真实语言”,还是其他形式?……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中所描述的现象,究竟是“异语现象”(xenoglossia,指说出未曾学习过的人类语言),还是“灵语现象”(glossolalia,指说出无法与任何人类语言对应的语音模式)?
这里“方言”(tongue)对应的希腊文是glossa。这个字在新约中出现了50次。它既可以是“舌头”(人的器官),也可以是“语言”。除了使徒行传2:3中用它做象形比喻以外,其余的33次都是“语言”。而且基本上都指的是地球上某个民族所说的“外语”。(参考启示录5:9)。
因此“说方言”的恩赐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说出完全不为说话者所知的外国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对某些听众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这正是我们在《使徒行传》中首次看到这种恩赐时的情形。
在本章中,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若没有人明白,“说方言”既不能造就教会,也无法最充分地荣耀神,更不能有效地传福音给失丧的人。
保罗在用乐器举例(v.14:7)之后,又进一步用指挥军队打仗的号角来比喻说明(v.14:8),可见哥林多教会“方言”泛滥的严重性。我们都知道如果军队的号角被乱吹会导致失败,甚至丧失生命的危险。
保罗提到世上各种已知的语言,并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意义,只要被正确听懂或翻译,就能被理解(第9-11节)。事实上,语言的目的正是如此——为了能清楚地交流。
造就,也就是被建立起来(第17节),始终是透过“明白”才能实现的(第14节)。毫无疑问,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特别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因为造就必须通过人的心思与理解而产生。(施赖纳)
当信徒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个人或团体的敬拜时,“明白”与“可理解性”应当成为首要原则。毕竟,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教会得造就。正如卡森(Carson)所言:“教会中的造就完全取决于信息是否清晰、是否能理解、是否前后一致。无论是灵恩派教会还是非灵恩派教会,都需要一再被提醒这个真理。”
“过度专注于说方言(glossolalia)是属灵不成熟的标志。”(弗雷德里克·法伊维·布鲁斯)属灵的成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把非理性之事置于理性之事之上,也绝不会强调那无法理解的,胜过那可以明白领受的。任何属灵恩赐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个人对恩赐的经历,而是这恩赐所带来的属灵果效。
先知讲道——也就是讲说出自神的清晰真理——是一种有力的福音工具;而若说方言无法翻译,就反而成为传达福音的障碍。先知讲道不仅每次都能造就信徒,因为它可被理解并能促进属灵成熟,而且也能向未信者传福音——当他们因听见清楚表达的福音而知罪悔改、归信基督时,就结出信心的果实。
当方言被正确翻译时,这恩赐的目的与功用是什么?说方言的恩赐,也就是靠着神的超自然能力说出一种外国语言,是一种三重的事工:
1. 沟通的事工—— 使信息得以传达给本来听不懂的人;说方言的恩赐,与其说是用来向神说话,不如说是为神传话。
2. 印证的事工—— 作为神同在与大能的凭据,印证所传之道;当方言被翻译出来时,也能向未信者显明神的大能——因为他们在听到用自己母语所讲的福音时,清楚知道说话之人根本不可能事先会说这语言。这正显出这是出于神的作为。(参考使徒行传2:8, 11)
3. 转化的事工—— 使未信者因听见自己语言中的福音而被感动、归信基督。
若属灵恩赐没有爱作衣裳加以遮盖,操练恩赐的人其实是赤身露体的,应当感到羞愧。
我们必须反复强调:属灵恩赐并不是首先为我们的享受,而是为神的使用。这些恩赐是达成目标的工具——用来教导信徒明白圣经真理,并向未信者传扬福音。
任何属灵恩赐的运用,都应始终以荣耀神、造就教会,并最终传扬福音、拯救失丧为目标。
在查看下一段经文之前,让我们专门研读一下22-25节。“这样看来,说方言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作先知讲道不是为不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信的人…他心里的隐情显露出来,就必将脸伏地,敬拜 神,说:“ 神真是在你们中间了。”为什么保罗这样说?
保罗所说的“证据”是指审判的记号。他的意思是,被人用你听不懂的语言讲话,会强调你与神的距离——正如当年以色列人一样。这会在听者心中产生一种疏离感——这与先知讲道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则强调神的同在。因此,哥林多信徒在教会中说无人翻译的方言,其实是在(无意中)对彼此宣告审判。他们使人与神、人与人之间感到更遥远,而非更亲近。如果你曾在一个聚会中,所有人都在说方言而你不会,你或许就知道那种感觉。
相反地,先知讲道对信徒有造就的作用(第3节,第5节),并且能够使不信的人知罪,揭示他们心中的隐情,显明神的同在,甚至使他们俯伏敬拜(第24–25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先生看着我,好像他认识我。在讲道中他指着我,对会众说我是个鞋匠,还说我在主日开店营业;这是真的,先生。我本来还不太在意,但他接着说我在前一个主日赚了九便士,其中有四便士是利润。那天我确实赚了九便士,利润也正是四便士;可他怎么会知道呢,我实在想不通。后来我意识到,是神借着他对我的灵魂说话,于是我下一个主日就把店关了。起初我害怕再去听他讲道,怕他再把我更多的事告诉大家;但后来我还是去了,主在那里遇见我,拯救了我的灵魂。」
——引自《司布真自传》第2卷,第226-227页
卫理宗对方言恩赐的态度:开放却非中心。 在历史上,卫理宗整体上并非一个侧重方言恩赐的传统。与20世纪兴起的五旬节派/灵恩派相比,18-19世纪的卫理公会并没有把讲方言视为每个信徒必经的属灵经验。约翰·卫斯理本人坚信圣灵在信徒中的超自然工作,但他将恩赐区分为“平常的”(ordinary)和“非常的”(extraordinary)两类。卫斯理在1744年的著名讲道《圣经的基督教》(Scriptural Christianity)中论及圣灵奇迹恩赐是否会持续到后世,他谨慎地说:“即使在教会初期,神也是有节制地分赐这些恩赐。难道众人都是先知吗?众人都行异能吗?众人都有医病的恩赐吗?众人都说方言吗?绝不是!也许千人中才有一人得着这些恩赐,恐怕除了教会师傅,而且也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才有。”
值得注意的是,卫斯理虽非“灵恩派”,但也不完全认同停止论(cessationism,认为使徒时代后奇迹恩赐停止)。他强烈驳斥了18世纪否认神迹的学者(如Conyers Middleton等人)的观点,坚持圣灵的大能在使徒之后的历代教会仍然真实运行,只是强度和频率有所降低。卫斯理在一封信中提到,属灵恩赐在最初两三个世纪后逐渐式微,其“真正原因乃是‘许多人的爱心(几乎所有基督徒的爱心)渐渐冷淡’”——也就是教会灵性衰退所致,而非神主动收回恩赐供应。换言之,恩赐之减少并非圣灵能力枯竭,而是人的信心与爱心冷淡所导致。他期盼随着信仰复兴,圣灵的作为也会更明显地彰显。
因此,卫理宗对待方言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开放但不过分追求。卫斯理允许并承认圣灵仍可赐下说方言的恩赐,也不会武断地禁止(正如保罗所说“也不可禁止说方言”,林前14:39)。但他和他的神学传承者都主张:衡量属灵生命成熟与否,不在于是否说过方言,而在于信徒是否活在神的爱和圣洁中。
2. 敬拜的秩序与规范(14:26-40)
参考主要标题:教会敬拜中的秩序与合宜
· 经文内容:
保罗为教会聚会制定具体指导,强调秩序和合宜,确保敬拜能造就信徒并荣耀神。
14:26:聚会的目的是造就人,各人应贡献自己的恩赐。
14:27-28:方言必须有限制,且要有翻译,否则应保持安静。
14:29-33:先知讲道应有次序,一个一个讲,其余的听了要判断。
14:34-35:妇女在教会中要保持安静,顺服教会的权柄(此节需在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理解)。
14:36-38:保罗提醒不要自以为是,神的命令应被顺服。
14:39-40:追求先知讲道,但一切事都要按规矩按次序进行。
参考神学教义:
1. 敬拜的目的:教会的聚会是为造就信徒和荣耀神,任何混乱都会妨碍这一目的(哥林多前书10:31)。
2. 秩序反映神的性情:神是有秩序的,敬拜也应反映祂的性情和圣洁(诗篇96:9)。
3. 责任与服从:信徒在教会中应顺服神所设立的秩序和权柄(希伯来书13:17)。
启示或方言的恩赐在哥林多教会中被严重滥用,这种问题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教会因这恩赐而引发混乱(林前14:26-33);第二,教会中因这恩赐产生纷争(林前14:20, 32-33)。
哪里有混乱,哪里就没有神的同在。神不是混乱或无序的作者,祂是和平、秩序与旨意的源头。我们今天对方言的混淆,原因与两千年前一样:这恩赐被误解、被滥用。保罗毫不犹豫地指出,在聚会中若无人翻译,预言的恩赐远比方言更有造就性与果效。
显然的还有一点:并非每一位基督徒都拥有这恩赐,也不应人人去追求;但那些领受这恩赐的人,应确保按规矩地使用它。今日有许多重生得救、爱主耶稣、相信圣经、渴望荣耀神、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却因没有说方言而被误导以为自己属灵不够。这并不是出于神。
神赐属灵恩赐,原是为了带来和谐而非混乱,为了合一而非分裂,为了成为教会合一的标志,而不是成为彼此分裂的界线。
保罗在这里对这项恩赐(方言)设下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其目的不是要废除它,而是要规范它的使用。(14:28, 33-40)说方言与同时翻译必须是手牵手的,没有翻译则不要在会众崇拜中讲方言。
举例而言:
想象你是一个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要建一栋稳固、美观、功能完善的房子(象征教会)。你带领一群工人来施工:
· 有人负责砌砖(讲道),
· 有人负责布电线(祷告),
· 有人涂漆(劝勉),
· 有人做装饰(见证或方言)……
但是:
· 若每个人自顾自地施工,不听指挥,顺序错乱,
· 有人突然在屋顶喊话(讲方言),没人听懂,没人知道该怎么接下去,
· 电工乱拉线路,墙还没砌好,
· 装饰工开始粉刷还没干的水泥墙……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一场混乱,无法完工,甚至结构危险。
而如果:
· 每个人听从总工程师(圣灵)与工地主任(教会秩序)的安排,
· 每项工作都按顺序进行,从地基到框架,从水电到涂装,
· 即使工作内容不同,但都配合施工计划、按时按量完成……
最终建成的是一栋坚固、美观、实用的房屋(象征合一、被建造的教会),可以荣耀屋主(神),也能造福住户(信徒与慕道友)。
· 砌砖(讲道、先知讲道):建造的主干,是直接教导人明白神的真理
→ “作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要造就、安慰、劝勉人。”(林前14:3)
→ “我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14:19)
· 拉电线(祷告、悟性与灵的结合):将能力引入教会的各部分,连通属灵动能
→ “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14:15)
· 粉刷(教导、劝勉):涂抹装饰、美化教会外显生命,提升属灵感召力
→ “凡事都当造就人。”(林前14:26)
· 装饰(方言等特别恩赐):若使用得宜,可增添属灵氛围,但不能替代结构功能
→ “若没有翻出来的,就当在会中闭口,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林前14:28)
→ “方言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林前14:22)
· 整体工程需按图施工、有次序进行
→ “一切都当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
→ “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的。”(林前14:33)
比喻要点:
· 恩赐就像施工工具与工序:重要,但要配合蓝图与总指挥。
· 方言若无翻译,就像电工在没人听懂的语言里大喊指令。
· 先知讲道如同施工图样与指挥命令,是沟通清晰、造就有效的关键。
· 教会的敬拜聚会,若混乱无序,就如工程现场乱成一团。
· 属灵的目标不是“显恩赐”,而是“盖房子”:建造教会,荣耀神,拯救灵魂。
卫理宗一词本身就有“讲求方法与纪律”之意。约翰·卫斯理在其悔改归主之前,曾是一位极为注重礼规、严格按《公祷书》行事的圣公会牧师。他在日记中称自己“平生最执着的一点就是凡事规规矩矩地按次序行”。然而,当他开始在野外向矿工布道、看到圣灵大能运行导致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时,他不得不思考“秩序”与“圣灵工作”的关系。起初,一些教会的正统派批评卫斯理的布道会有太多怪异现象(人倒地、喊叫等),认为不够庄重有序。连他的好友怀特腓也曾不安,怕其中有“掺假的情绪”干扰了福音信息。卫斯理在这种争议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原则:既不可扼杀圣灵真实的动工,也要防范人的血气和撒但的伪造。他使用了“奢狂”(extravagance)一词来形容那些走极端、失控的现象。卫斯理欢迎圣灵的大能彰显,但敏锐地意识到人也可能出于肉体模仿过火的举动,从而分散对基督的注意力。
对卫理宗而言,预言或先知性讲道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一种能力表现,更因为它服务于信徒成圣这一更高目标。预言所要达成的造就、劝勉和安慰,正是为了让教会在爱中建立起来,进入更圣洁的光景。卫斯理的神学以“圣洁与恩典”为轴心(柯林斯称之为“圣爱 Holy Love 与恩典之形”)。在这种神学视野下,一切属灵恩赐都是为了促进神子民的圣洁生活和爱的见证。当时卫斯理运动中的“完满的爱”(Perfect Love)和“成圣”(Sanctification,亦译成圣)教导,旨在追求信徒在今生就被圣灵充满爱与圣洁,远离奴性的罪。预言性的讲道与劝勉,正是催生和培育这种圣洁群体的必要手段。因为唯有当神的话语如两刃利剑刺入人心、圣灵的光照揭示人的光景时,人才被引向彻底的悔改和完全的献上。卫理宗相信圣灵透过被恩膏的传道人心直口快地指出罪和妥协之处,这样的信息带来属灵的复兴和生命的更新。正如卫斯理在一次布道后记录:“那天神特别同在,但不是为责备,乃是为安慰;许多人心得平安,灵里得更新。”可见,预言性的讲道有时使人知罪痛悔,有时也让软弱者重新得力——无论何种情形,焦点都是建造人进入基督丰满的身量。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来领悟保罗关于“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她们说话。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 她们若要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14:34-35)的教导呢?
从字面上看,有人可能说,保罗在说“妇女在教会中不准说话”。但这种解释与保罗在第11章的教导有直接冲突,因为在第11章中保罗明确地讲妇女在教会不仅可以祷告(pray),还可以讲预言(prophesy)。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也许最恰当的理解是将保罗的命令解释为禁止妇女参与教会对任何预言的最终判定决策” (隆伯格Blomberg)他指出,“对任何预言的评估很可能是教会领袖的职责,而在第一世纪,教会的领袖至少在性别上是完全由男性组成的” 。卡森(Carson)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考虑到经文中关于顺服和律法之要求的呼召,这应当是最合理的解释。
总之,属灵恩赐必须服从两个权威:神的话语和神的仆人。哥林多信徒应当认识到,保罗写给他们的话是主的命令;他们也应明白“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第32节)。归根结底,每一个恩赐都必须以合宜、有秩序的方式施行,并最终满足三个目标:荣耀神、造就教会、传扬福音。所有恩赐的目标,都是为了坚固并建立教会。
约翰·卫斯理时代的实践:从谨慎到破冰。 让我们回到18世纪的卫斯理运动。当时的大背景是,圣公会(英国国教)和大部分新教教会都不允许女性在公众场合讲道,更遑论牧养教会。卫斯理本人早年也是这个观点的拥护者,他曾在日记中感叹某些贵格会允许“女传道”令人匪夷所思,因保罗明说妇女当沉静。然而,随着卫理公会小组聚会的发展,一些敬虔有恩赐的妇女开始涌现,在女性查经和祷告聚会上分享见证、劝勉他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莎拉·克罗斯比(Sarah Crosby)和玛丽·包森奎特(Mary Bosanquet)。莎拉·克罗斯比在1760年代初经常对数百人讲解圣经并作见证,引发质疑:她是否在“讲道”?卫斯理起初不允她自称“讲道”,但承认她在“说话劝勉”。玛丽·包森奎特则在她自己开办的孤儿院主持灵修集会,也遇到有人以林前14:34反对她。
1771年夏,玛丽·包森奎特写了一封长信给约翰·卫斯理,为包括她和莎拉在内的卫理宗妇女事工辩护。在信中,她正面回答了圣经中禁止妇女教导的经文。她写道:“有些人对此提出异议,说‘女人不该教导或辖管男人’。这话也许是指在婚姻关系中妻子不该管丈夫;但绝不意味着‘她就不可央求罪人来就耶稣,或说:「来吧,我要告诉你神为我灵魂所成就的事。」’”。包森奎特强调,并非每个女人都蒙召传道,正如并非每个男人都蒙召一样;但“有些妇女确实领受了特别的呼召(extraordinary call)去做这事,若她们不顺服,灾祸就要临到她们了”。这番基于圣经原则与圣灵感动的剖白,成为新教历史上第一次系统为女性传道辩护的文献。
卫斯理收到此信大为感动。他仔细权衡后,接受了玛丽提出的“特别呼召”理论。同年6月,他给玛丽回信,其中一段后来广为传颂:“我认为此事的力量全在于——你确实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呼召。其实我深信,我们众多的平信徒传道者(男性)也都是如此蒙召的;否则我根本无法认可他们出来传道。很明显,整个所谓卫理公会的工作,就是神在祂护理中所行的一件非常之事。因此,其中发生若干未必符合普通纪律规则的事,我并不惊奇。圣保罗通常的规条是,‘我不许女人在会中说话。’然而在特别情况下,他也破例几次;在哥林多尤其如此。” 这封信等于宣告:卫斯理承认圣经的一般教导是不鼓励女性公开教导,但他相信神在复兴时期兴起了一些特别的女性,当圣灵给予“特别呼召”时,可以例外地出来传道。
基于这样的神学理解,卫斯理开始正式许可女性在卫理公会中传道。他很快给予莎拉·克罗斯比正式的书信授权,让她可以向大众讲道。他也接纳了玛丽·包森奎特的事工。玛丽后来成为卫斯理亲密同工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的妻子,即玛丽·弗莱彻,在丈夫去世后仍继续传道服侍许多年。据统计,在卫斯理晚年,共有几十位妇女受他认可以平信徒传道人的身份分享信息。可以说,卫斯理冲破了他那个时代教会的性别限制,为日后女性进入教会事奉开了一扇门。
不过,卫斯理的态度仍相当谨慎。他要求这些女传道人大多在女性聚会或非正式场合服侍,或者在男性传道人缺席时填补空缺。他仍不赞成妇女担任圣职或在有男性传道人的情况下越权而行。因此,他的开放是有限度的、渐进的。但毕竟,他所秉承的是“在圣灵特殊带领下可以有例外”的原则,而非一成不变的禁令。这与卫理宗开放平信徒(包括工人、矿工等非受过高深教育者)讲道的“非常之道”是一致的。
卫理宗神学以“恩典”与“圣洁的爱”为中心,这使其在哥林多前书14章的问题上采取了均衡且牧养性的立场:不走极端地迷恋奇异恩赐,也不因害怕混乱而压制圣灵;不照抄一世之规而扼杀呼召,也不违背圣经总原则去迎合潮流。正如卫理宗历史学家海岑雷特(Richard P. Heitzenrater)等所指出的那样,卫斯理运动的成功在于它能将燃烧的属灵热情与严格的组织纪律奇妙结合,使复兴之火长久、有序地延续。当我们今日重新审视哥林多前书14章,以及卫理宗对此的解读与回应,我们学到:教会唯有凭借圣经真理的准绳,在爱心中按规矩行事,才能真正造就信徒,荣耀在我们中间的神。这既是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期许,也是约翰·卫斯理对其属灵儿女的劝勉。愿我们也都能在圣灵引导下,“切慕先知讲道”(林前14:39),不拦阻圣灵恩赐发挥,又让一切都合宜地进行(林前14:40),使教会得建立,主名得颂扬。
总结
· 恩赐的目标:属灵恩赐的使用必须以造就教会为首要目的,而非个人荣耀。
· 敬拜的秩序:敬拜中应反映神的圣洁与秩序,确保信徒得造就,外人得见证。
· 追求更大的恩赐:信徒应切慕造就教会的恩赐,尤其是能带来理解和造就的先知讲道。
应用问题:
1. 你是否正确理解并运用自己的属灵恩赐,以造就教会为目标?
2. 你如何在教会聚会中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秩序与合宜的原则?
3. 你是否在追求属灵恩赐时以爱心和建造教会为核心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