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哥林多前书第十章
“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10:31)

参考主题:警惕偶像崇拜与荣耀神的生活
引言
本章通过以色列人的历史为鉴,警告信徒远离偶像崇拜,并在自由与责任中寻求荣耀神的生活方式。保罗强调,信徒应当在一切事上荣耀神,并以爱心顾念他人。
1. 以色列人的历史警戒(10:1-13)
参考主要标题:从以色列的失败中学习警戒
· 经文内容:
保罗回顾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指出他们尽管经历了神的恩典,但因犯罪被惩罚。这成为信徒的警戒,提醒他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10:1-4:以色列人共同经历神的恩典,如过红海、灵粮和活水。神的引领(10:1),神的救赎(10:2),神的供给(10:3),神的震怒(10:4)。
10:5-6:他们却因不忠而被神弃绝,成为我们的警戒。
10:7-10:警告不要像他们那样贪恋恶事(申命记11:18-34)、拜偶像(出埃及记 32)、行淫(申命记25:1-9)、试探主(申命记21:4-9)或发怨言(申命记16:41-50)。
10:11-13:一切事例是警戒,信徒应警醒自守,不可自以为站立得稳。相信神的信实。属灵的祝福并不能保护我们免受个人诱惑。
参考神学教义:
1. 历史的教训:神的恩典不等于对罪的容忍,信徒要以圣洁回应(希伯来书3:12-14)。
2. 属灵的警戒:信徒须警惕试探,依靠神的信实脱离罪恶(雅各书1:13-15)。
3. 神的信实:在试探中,神总为信徒预备出路(耶利米哀歌3:22–23)。
哥林多前书是一封充满警告的书信(3:10-17; 5:1-3; 6:9-11; 8:7-13; 9:24-27; 10:1-22; 11:27-30; 16:22)。保罗在警告我们的同时,也给出了神信实的应许(1:7-9; 10:13; 15:20-28, 50-58)。而第十章是本书最长的,最严厉的警告。它涵盖了保罗对教会的重要教导,包括对以色列历史的 警戒(warnings from Israel’s history)、对 圣餐(Eucharist)的团契意义、对参与 偶像之筵(idol feasts)的严厉警诫,以及关于信徒 自由与责任(Christian liberty and responsibility)之间张力的讨论。这些主题贯穿始终,旨在劝勉信徒在基督里的圣洁生活。
这里的主题仍然是拜偶像食物。保罗进一步阐明,这不仅仅是因为吃祭偶像之物不爱邻舍,这样做可能会使他们的信心被摧毁(8:7-13),你应当为他人的缘故放弃自己的“权利”和“自由”(9:1-27)。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吃祭偶像之物,也是对神不忠的表现,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正如保罗所说:“你们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魔的筵席”(10:21)。
保罗在这里为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将以色列与教会作出对比。以色列民曾像我们基督徒一样,经历了来自神的奇妙祝福与特权。
然而,这些过去所享有的恩典,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跑完属灵的赛程(参见哥林多前书9:24)。
以色列人曾借着神的大能从埃及得解救,正如基督徒信徒从罪中被救赎一样(参考哥林多前书5:7-8)。以色列人在过红海时“受洗”而与摩西联合,正如哥林多信徒借着基督徒的洗礼与基督联合一样。以色列人不仅是“在海中”受洗,也在“云中”受洗。他们被浸在水里,也被浸在神荣耀的云柱之中——象征着神的灵的同在,这正如哥林多的信徒一样。
所以,以色列人就像哥林多信徒一样,他们有一个被救赎的故事、一次出埃及的旅程、在他们中间经历圣灵的同在,也有相当于洗礼和主的晚餐的属灵经历(他们吃的是从天而来的粮食——吗哪,他们喝的是属天的饮料——从磐石流出的水, 而那磐石就是基督(10:4))。他们和我们的属灵经历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属灵饮水的源头,是一个属灵的磐石,这磐石跟随着他们;这磐石就是基督。甚至在出埃及时,弥赛亚就已经与以色列同在,供养他们所需!犹太人中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教导:那块摩西击打出的磐石,会在旷野中跟随以色列人,为他们随时提供水源。我相信保罗可能是在借用这个传说来暗示:‘是的,的确有一块磐石在旷野中跟随以色列,但那并不是一块单纯提供物质之水的石头,而是属灵的磐石——弥赛亚(就是‘基督’)!这位你们长久盼望的救主,早在那时就已经与我们的列祖同在了。’ ”(约翰-麦克阿瑟)
神极其丰富地赐福给以色列人——祂拯救他们、每天引导他们,并满足他们一切的需要。但最终,只有约书亚和迦勒两人进入了迦南地,其余的人都倒毙在旷野。一个好的开始,并不能保证有一个好的结局。
保罗在说:以色列人拥有和你们一样的属灵特权——救恩、圣灵和圣礼。你们可能会以为,这些祝福会以某种方式,甚至像“神奇护身符”一样,保护他们(甚至保护你们)免受神的审判。然而,在那些出埃及时已成年的以色列人中,只有两个人进入了神所应许的应许之地(民数记14:30)。其余人的尸体都倒毙在旷野之中。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任何自称为基督徒的哥林多信徒都不应以为参加了洗礼和圣餐,就能免受神对偶像崇拜和淫乱的忿怒。属灵的祝福并不能使我们免受神的审判, 因为属灵的祝福并不能保护我们免受个人诱惑。
· 神惩罚贪恋的罪(申命记11:18-34)
· 神惩罚拜偶像的罪(出埃及记32)
· 神惩罚淫乱的罪(申命记25:1-9)
· 神惩罚试探祂的罪(申命记21:4-9)
· 神惩罚发怨言的罪(申命记16:41-50)
自从耶稣基督降世以来,一个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正是那些“这末世的人”之一。末后的日子已因基督的第一次降临而开启,但这时代的终结或高潮仍等待祂的再来(启示录19:11-21)。这是所有历史和神与祂子民一切作为所指向的时代。
旷野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故事,它们是“鉴戒”——希腊文为tupoi(也是我们“预表”这个词的来源)。这些叙述不仅讲述以色列的经历,也在讲述我们的属灵光景。它们主要的功能是警戒我们,使我们看到他们所遭遇的,提醒我们不要效法他们的罪,免得也遭遇同样的结局。
如果第10节里的“灭命”使者(destroying angel)所指的是那位在埃及击杀长子的灭命使者(出埃及记12:23),那么这就揭示了一个令人战栗的奥秘——那原本是神用来拯救百姓的工具,因为他们的不顺服,也可以如同回旋镖一般而转回来击杀他们。
在上下文中,“跌倒”的意思是“死亡”(10:8),而这种情形已经在哥林多因滥用圣餐而发生(11:27-30)。“跌倒”也可能与在神面前被看为“不合格”是同义的(9:27)。这两者无疑都涉及神的审判。
正如以色列人曾抱怨摩西的领导,哥林多教会也同样抱怨保罗的带领。但我们要记得并从历史中学习:神赐下敬虔的领袖是为着我们的益处。也许我们该多一些聆听,少一些埋怨!让我们铭记圣经的教导“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16:18)
第11-12节给我们的是严厉的警告,而第13节则是整本圣经里最鼓励人的经节“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神会帮助你不“跌倒”!这节经文所带来的确据,成为信徒永久的安慰与力量。我们信靠于神的信实。祂不会让我们失望。祂从未失败过,也永远不会失败。神赐给我们的,不只是历史教训可供学习,祂更赐下耶稣基督作为我们可以倚靠的。我们是为了基督的荣耀,并借着祂的能力来抵挡试探。我们要远离偶像崇拜、性淫乱和发怨言,这些唯有奔向耶稣才能做到。
“灵食”,“灵水”, “灵磐石”(10:3-4),保罗三次用到“灵”这个字。食物、饮水和磐石的物质形态,指向一个属灵的源头。神借着祂的圣灵,积极地供应祂子民最基本的需要。保罗并不是否认吗哪和水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食物,他所强调的是:这些食物不仅是维持身体生命所必需的,它们同时具有属灵的价值,滋养了以色列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从保罗将“出水的磐石”(出埃及记17:6)与“基督”相提并论(10:4)中可以得到印证。换句话说,保罗是在强调:百姓一切供应的源头是出于神。
以色列人受洗归于摩西(10:2);哥林多的基督徒则受洗归于基督。这两个行为都表示一种归属和效忠,但从接下来的经文10:5-10我们将看到,哥林多的信徒并没有真正活出这种效忠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从第11节经文我们可以联想到,逾越节—出埃及这一宏大叙事的恒久意义,远不止是教导我们多一点智慧。从埃及到迦南的以色列人经历中所呈现的:神的启示、人类的悖逆以及神的审判的模式,在新约时代也同样被复制重现。全球教会的健康与她对神国度见证的真实,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正确地解释出埃及事件,并恰当地应用它。最起码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出埃及事件具有独特性(sui generis),因为犹太人是神的约民,因此不能将出埃及轻易地套用于所有被压迫者的解放经历上。无论如何,这段经文所涉及的内容,正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容易引爆的神学议题之一。
从严厉的警告(10:1-12),到坚实的应许(10:13),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平衡这些教导?就像保罗所说的,那警告是真实的,应许也同样是真实的。保罗在这封信中的警告,正是神为哥林多信徒(也为我们)所预备的一条脱离试探的出路。他深信,这些警告是神所赐的手段,用以保守哥林多人(以及我们)不至于跌倒,并帮助他们避免因跌倒而可能面对的审判。
约翰·卫斯理对这些经文深表认同,并在其讲道和注释中强调其中的鉴戒意义。在《试探》(Sermon 82 “On Temptation”)一篇讲道中,卫斯理开篇便引用林前10:13,指出保罗回顾以色列人“无比的悖逆不忠”以警戒信徒当“引以为鉴,避免重蹈他们严重的罪,以免遭受可怕的惩罚”。卫斯理细致考察了原文,认为此处“自己以为站得稳”(δόκει στάναι)应译作“自己确认站立得稳”之人,也就是看似稳固无虞者,更当存敬畏之心。可见,卫斯理认为连自认信心坚固的基督徒也可能因骄傲而跌倒,需要时刻谦卑谨慎。这种警戒与卫斯理神学中对可能堕落的教导是一致的。他在《论圣徒恒忍》(Serious Thoughts upon the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一文中直言:“我相信一个在神眼中圣洁公义的人也可能完全地堕落,甚至永远灭亡”。因此,他对林前10章中以色列人的失败之鉴尤为敏感,屡次警告信徒切莫因拥有洗礼、圣餐等属灵特权就掉以轻心。学者柯林斯(Collins)也指出,卫斯理将成圣(sanctification)视为一个需要人与神持续合作的过程,信徒必须“与神同工”而非放任自己。正因如此,卫斯理在其牧养实践中建立了小组(班会)等纪律制度,督促信徒省察自我、彼此劝戒,正是为了避免重蹈以色列人因不信不顺而倒毙旷野的悲剧。卫斯理提醒信徒,要持守与神同行的谦卑和对自身软弱的自知,这样才能“免得跌倒”。
总之,以色列历史之鉴在卫斯理视角下昭示:基督徒虽蒙救赎之恩,也需恒心顺服、警醒克己,方能走完天路;任何属灵骄傲或道德松懈都是极大的危险。
2. 避免偶像崇拜与参与圣餐的圣洁(10:14-22)
参考主要标题:远离偶像,专一于基督
· 经文内容:
保罗呼吁信徒远离偶像崇拜,并以圣餐为例,说明参与偶像之物等于与偶像的结合,不能同时与主联合。
10:14:逃避偶像崇拜。
10:15-17:圣餐表明与基督的联合,参与者成为一体。
10:18-20:以色列的祭物与祭坛的联系表明敬拜的专一性。偶像背后有魔鬼,参与偶像崇拜是与魔鬼联合。
10:21-22:信徒不能同时参与主的宴席和魔鬼的宴席,神是忌邪的神。
参考神学教义:
1. 敬拜的专一性:信徒应当全然归属基督,不可分心于其他“主”(申命记6:13-15)。
2. 圣餐的属灵意义:圣餐不仅是纪念,也是属灵的联合,表明信徒与基督以及彼此之间的合一(约翰福音6:56)。
3. 神的忌邪性:神的圣洁和荣耀不容侵犯,祂要求完全的委身(出埃及记20:5)。
“关于魔鬼,人类有两种同样严重却相反的错误可能陷入:一种是根本不相信它们的存在,另一种则是相信它们,并对它们产生过度而不健康的兴趣。魔鬼对这两种错误同样满意,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巫术崇拜者,它们都会同样欢喜地迎接。” (克莱夫-斯台普斯-路易斯)然而,当时哥林多的信徒与魔鬼的交通并不属于以上这两种。他们知道有魔鬼,但不知道它的危险性及欺骗性。例如,他们不知道在其它神庙里吃拜偶像的食物是与魔鬼共餐!保罗深知,如果一个人与魔鬼同舞,早晚会遭其祸。
对哥林多信徒来说,逻辑很简单:偶像其实并不存在(8:4),那在异教庙中吃祭过的食物又有什么害处呢?保罗的回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出在敬拜中吃喝的真实本质——这不是普通的饮食,而是一种属灵的参与与联合。第二部分是揭示偶像背后的真实本质。在事实层面上,保罗承认:偶像本身确实是虚无的(8:4;10:19-20)。但他也强调,邪灵确实存在,属灵执政掌权者确实存在。
保罗告诉我们,有一张我们应当亲近的团契之桌。我们应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时间,与正确的属灵群体一同团契。在主的圣餐中,我们与属灵的家人一同亲近基督、与祂有份。这也是我们逃避偶像崇拜和假神崇拜的一种方式。
杯代表着我们的团契关系(林前10:16)。在主的晚餐中,信徒与基督之间的关系与交通被加深,信徒与基督之间的合一也在此得到见证。
饼则强调我们的联合(林前10:17)。在这节经文中“一个”出现了三次,它是解开这节经文的钥匙。基督的身体是合一的!我们从一个源头得喂养——就是主耶稣基督。
“基督的身体也象征着我们在耶稣基督里的合一……因为我们与基督合一,我们彼此之间也就合而为一。当我们借着圣餐与基督相交时,我们也以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彼此相交(参考哥林多前书6:17)。所有信徒都站在十字架的脚下,在同一个起点上——作为蒙赦免的罪人,并且一同拥有那永恒生命的本质。” (约翰-麦克阿瑟)
我们要“逃避淫行”(6:18),也要“逃避拜偶像的事”(10:14)。这是神给我们在这方面提供的(唯一)出路。做为任何一个“明白人”(10:15)都知道,如果时时远离偶像崇拜,它就很难抓住你。如果你没有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人在一起,错误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这是一个我们都应该聆听的至理名言。
与邪灵(鬼魔)相交是邪恶的。
它扭曲我们的敬拜(10:18-20),
妥协我们对神的忠诚(10:21),
激起神的忿怒(10:22)。
当我们选择与鬼魔同席而坐,像它们献祭(10:20),与它们相交(10:20),喝它们的杯(10:21),吃它们的筵席(10:21),我们就陷入它们的权势之下,我们向它们屈服,我们向它们敞开破口,甚至进入某种属灵的相交关系。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它们的地位,并在生活中给它们留下立足之地。保罗并不是在推翻他最初所否认的——“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8:4)。他仍然坚信偶像本身是虚无的、毫无实体的;但他同样也明确肯定,在一切偶像崇拜的背后,确实存在着邪灵(鬼魔)的作为与活动。
那些在主的桌前吃喝,宣告主的死直到祂再来的人(11:26),也就借着主的死与其他信徒建立了合一的关系。同样地,外邦人也是如此——他们的筵席是在鬼魔面前举行的属灵“团契”。那些在基督里彼此联结的人,不可能又与那些献祭于鬼魔的人联为一体,成为“同伴”(即:同伙、合伙人)。“我们比祂还有能力吗?”(10:22)这是保罗向那些“刚强”的基督徒发出的质问——那些自信可以在异教庙中自由享受食物而不受伤害的人。保罗的意思是:“你也许比你的软弱弟兄更强,但你绝不是比神更强!” 玩弄罪恶、试探神,是极其危险的事。
所以,保罗在这里教导的是:“祭偶像之物”的问题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偶像”——问题出在祭偶像之物的“背景”而不是祭偶像之物本身的“物质”。
约翰·卫斯理作为英国圣公会的牧师,秉承圣公会对圣餐圣事的高看。他在著名的讲道《常常领主的晚餐的本分》(The Duty of Constant Communion)中逐条驳斥信徒不频繁领圣餐的借口,强调常领圣餐能不断加增信徒的恩典与爱心。卫斯理在《新约注释》中解释林前10:16:“我们所祝福的杯,不就是我们分享基督宝血的团契吗?…这饼也是我们分享基督身体所获益处的途径”。
卫斯理循道运动也特别突出圣餐的合一功能。林前10:17指出,众人同领一饼成为一个身体。卫斯理在注释中写道:“正是这团契使我们众人成为一体。我们许多人在领受一块饼时,好像各自成为这同一饼的不同部分,因而联结成一个身体”。他和其弟查理·卫斯理所作的圣餐诗歌也反映了这种神学,例如诗歌唱道:“因主爱筵联合,教会成为一体”。
除此之外,卫斯理也坚持圣餐带来的圣洁果效。他在讲道和日记中多次见证,信徒在领圣餐时经历罪得赦免、爱心得着激励、生命更新变化。对卫斯理而言,圣餐的团契意义不仅停留在礼仪层面,更表现在生命成长和群体塑造上:信徒借主餐与基督联合,从而更深地与弟兄姊妹相爱相通,携手走在成圣之路上。这对今日教会亦具重要启示——圣餐应被看作教会生命的核心“动力源”和联合纽带,而非可有可无的仪式。
在18世纪卫斯理所处的基督教社会,虽然没有庙宇祭祀,但他看到许多所谓基督徒实际上心中另有所爱,沉迷于财富享受、物欲情感,这在他眼里同样是拜偶像。在他的讲道《属灵的偶像崇拜》(Sermon 78 “Spiritual Idolatry”)中,卫斯理引用约一5:21“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解释说真正的偶像不单指庙宇中的金银木石,也包括一切在人心中取代神之地位的事物。“凡夺去我们心离开神,或与神分享我们心的,就是偶像;换言之,凡我们在神之外寻求快乐的,就是偶像”。卫斯理承认,重生的基督徒不大可能去敬拜外邦神祇,但仍要防备更细微的“心灵偶像”,如贪图安逸、财富、名望、情欲等。卫斯理在《新约注释》中对林前10:20直言:“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给鬼魔,不是给神。我不愿你们与鬼魔有交往”。他对10:21的注释更强调:“你们不能同时与主和鬼魔相交”,断无两全之可能。可见,无论是异教祭祀本身,还是更广义上的属世偶像,卫斯理都主张信徒当彻底决裂,“从一切趋近偶像的事上逃离”。
3. 信徒的自由与责任(10:23-33)
参考主要标题:自由的界限与荣耀神的目标
· 经文内容:
保罗强调,虽然信徒有自由,但自由应受益处和爱心的约束,最终目标是荣耀神。
10:23-24: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信徒应顾念别人的益处。
10:25-27:市场上的食物无需过于担心是否祭过偶像,因为地和其中的物都属主。
10:28-30:若有人指出食物是祭过偶像的,为良心的缘故不要吃。
10:31-33:一切事都应以荣耀神为目标,信徒要为他人的益处行事,使他们得救。
参考神学教义:
1. 自由与益处的平衡:信徒的自由必须以建造他人为目标,而非满足自己(加拉太书5:13)。
2. 属灵的优先次序:荣耀神是信徒生活和行为的最终目标(以赛亚书43:7)。
3. 传福音的使命:信徒的行为应成为他人归主的见证,而非绊脚石(马太福音5:16)。
哥林多信徒“凡事都可行”(10:23)这个说法是对神的恩典及基督徒的生活的误解。我们是生活在基督的“律法之下”(9:21),其焦点在爱他人。所以我们基督徒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为弘扬福音而生活。在我们做事之前,要先问自己,“我的行为对他人是否有益?我的行为是否能造就他人?”自由应当因对他人益处的顾念所限制。圣徒的标志在于——他愿意放下自己的权利,顺服主耶稣。
我们应该总要追求那对他人良心最有益的事。为了传福音给失丧的人、造就信主的弟兄姊妹,我们不该发出含糊不清的信息。这是关乎福音的大事,也是关乎你见证的问题。他人的属灵益处必须优先得到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吃一顿素食餐,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10:31)是保罗对我们的教导。荣耀神意味着我们爱祂、信靠祂、感恩于祂、顺服祂、享受祂,并以祂为乐。当神创造我们是为着祂的荣耀时,祂同时也创造我们是为着我们的喜乐。神要在我们身上得荣耀的方式,正是使我们在祂里面得满足。当我们在神里面得着最大的满足时,祂就在我们身上得着最大的荣耀。
保罗教导我们,荣耀神有多种方式:
· 我们要行出对他人有益、有帮助的事(10:23)。
· 我们要做能造就他人的事(10:23)。
· 我们要寻求对别人有益处的事(10:24)。
· 我们承认万物都是神赐给我们的美善恩典(10:26)。
· 我们要善待他人的良心(10:29)。
· 在福音和他人得救的事上,我们不可在犹太人、希利尼人,或神的教会面前放下任何不必要的绊脚石(10:32-33)。
· 我们总是把他人的益处放在自己之上(10:33)。
· 我们要寻找并效法那些敬虔、值得学习的榜样(11:1)。
· 我们要努力效法耶稣基督(11:1)。
一个人拒绝敬拜神,并不能减少神的荣耀,正如一个疯子在牢房的墙上涂写“黑暗”两个字,也不能熄灭太阳一样。
“叫他们得救”(10:33)是我们基督徒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10:33)这是保罗教导我们为主耶稣赢得灵魂的经节。为此,保罗列出了基督徒生活基本准则:
· 凡事都要为荣耀神而行(10:31)——不是为了彰显我的自由。
· 凡事尽量使众人喜悦(10:33)——不是坚持我的权利。
· 不求自己的益处(10:33)——不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或满足。
· 乃是要使许多人得救(10:33)——不是只顾念自己的得救。
· 要效法基督(11:1)——不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名声。
这才是真正的基督徒自由:从自我中得释放,藉着效法基督来荣耀神。
约翰·卫斯理非常赞同保罗关于“有限制的自由”的理念。他常说真正的福音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脱离罪的自由”——从罪的权势中被释放,去甘心遵行神旨。卫斯理在其讲道和书信中一再告诫信徒,不可将基督徒自由误解为放纵情欲或抛弃圣经戒律。例如,他在《基督徒的完德》(“Christian Perfection”)等讲道中指出,基督已经废去了摩西律法的礼仪部分,使我们不再受制于繁琐规条,但基督并没有废除道德律;相反,因着爱,我们乐意顺服神的诫命,这才是真自由之体现。卫斯理痛恨一种将恩典当作放纵借口的倾向,他称之为“将神的恩典变作放纵情欲”(犹1:4)。他直斥那些主张信徒无需追求圣洁的人是在鼓吹“廉价的恩典”,把福音的自由蜕变为肉体的自由,这是对基督工作的极大误解。
因此,在卫斯理看来,林前10:23虽肯定了“凡事都可行”意义上的自由,但必须接受爱和圣洁的规范:“并非凡事都有造就人、荣耀神的益处”。卫斯理对“凡事都可行”的评论是:“即使某事本身是可行的,但若对邻舍无益处、不能造就人,就仍不该做”。他以此提醒信徒,基督徒行为的评判标准不止于是否许可,更在于是否有益。
此外,卫斯理神学中的“尽责的恩典”(responsible grace)概念也折射出自由与责任并存的理念。Maddox指出,卫斯理相信神的恩典临到人,邀请我们的合作回应,这就是“尽责的恩典”。既然神恩慈地赐下自由意志和救恩,我们回应恩典的方式就必须是负责任的——用爱和圣洁来使用我们的自由,而非让自由流于自私放纵。这种思想完全契合保罗在本章的劝勉:我们的言行要以荣耀神为终极目标(10:31)。卫斯理在注释林前10:31时写道:“无论做何事——无论宗教上的还是日常世俗事——都要以神的荣耀为念,坚定追求这一人生目标:首先在自己心中、然后在全人类中植入并增进对神活泼的认识与爱”。这里卫斯理将“荣耀神”具体诠释为在自己和他人里面培养对神的认知与爱慕,这恰是爱人责任的体现。因此,信徒行使自由时当自问:这件事能否荣耀神?能否帮助我或别人更爱神?若不能,就应节制或放弃。这样的自律并非律法主义的束缚,而是出于爱神爱人的甘心选择,是积极的自由。
约翰·卫斯理的讲道和书信充满对林前10章类似经文的引用和应用,他把神学真理融入信徒日常敬虔生活之中。比如,他总结基督徒生活的“三大规则”——远离恶事、行诸善事、践行虔敬——其实正是回应了保罗在本章的要旨:不作绊倒人的事,多做造就人的事,坚守与神相交的事。当代教会牧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智慧:在教导上既要有明确的圣经原则(如远避偶像、追求圣洁),也要有因人而异的爱心考量(如体恤软弱、顾全大局)。
卫斯理的平衡观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这些教导指向基督的救恩和荣耀神的崇高目标。这提醒我们,所有神学反思最终应落实为属灵生命的塑造和群体生活的建造,使教会越来越显出基督的身体的圣洁和相爱。
总结
· 警惕偶像崇拜:以色列的失败提醒信徒远离罪恶,专一敬拜神。
· 圣餐的属灵意义:信徒参与圣餐表明与基督的联合,必须保持敬虔。
· 自由与荣耀神:信徒的自由应以爱心和他人益处为导向,并以荣耀神为最终目标。
应用问题:
1. 你如何从以色列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你是否在自由中以爱心顾念他人的益处?
3. 你的生活是否在一切事上以荣耀神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