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七周:卫理宗在亚洲

如何扎根并发展

第七周:卫理宗在亚洲

引言


弟兄姊妹,今天我们将探讨卫理宗在亚洲的扎根与发展历程。亚洲文化多样,历史悠久,是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卫理宗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并对亚洲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一、卫理宗传入亚洲的背景


1. 19世纪的全球宣教浪潮


  • 卫理宗的传教士受19世纪宣教运动的推动,开始将福音带入亚洲。

  • 英国、美以美会等卫理宗派系积极响应,将传教士派往印度,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东南亚。


2. 亚洲的宗教和社会背景


  • 亚洲以多元宗教为主,包括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儒教等。

  • 殖民统治和社会变迁为基督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机遇。


二、卫理宗在亚洲的主要发展历程


1. 印度:最早的宣教基地


  • 1793年,卫理宗传教士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进入印度,开始圣经翻译和教育事工。

  • 1856年,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MEC)派遣威廉·巴特勒牧师进入印度,这是卫理宗在印度的起点。他最早在北印度的巴雷利(Bareilly,今北方邦)建立了第一间卫理公会教会。

  • 1857年的印度民族起义(也称为Sepoy Mutiny)引起了动乱,巴特勒暂时离开了印度,但在1859年返回继续传教工作。

  • 卫理宗在1905年创立莱克诺基督教学院(Lucknow Christian College),培养本地基督徒领导者,提供西式教育,吸引印度年轻人接受福音。

  • 印度卫理公会在1904年实现独立,并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与其他新教派合并,形成了北印度教会(Church of North India, CNI)和南印度教会(Church of South India, CSI)。


2. 中国:从沿海到内地


  • 鸦片战争后的开放: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改善,使得西方传教士有机会进入中国。

  • 美以美会和监理公会的传教:1847年,美以美会派遣柯林斯和怀特夫妇来华传教,首先到达福建,后来传播到江西,天津等地。同样在1848年,监理公会也派遣秦佑和戴乐来上海传教。

  • 教育与医疗事业:传教士们不仅传播宗教信仰,还通过设立学校和医院来服务社会。例如,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了汇文女中和金陵大学。

  • 合并与发展:1941年,美以美会、监理公会和美普会等合并成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成为中国基督教新教的重要组织之一。


3. 马来西亚的传播:卫理宗传入马来西亚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 传教士的到来

    • a) 1885年,毕得恩(James M. Thoburn):美国卫理公会宣教士,曾在印度传教,1885年来到槟城,成为第一位在马来西亚传福音的卫理宗宣教士。

    • b) 胡子春(William F. Oldham):1885年随毕得恩来到马来西亚,并在新加坡设立第一间卫理公会教会。

    • c) 芮陶庵(Bishop Edwin F. Lee):对马来西亚卫理公会的扩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教育和医疗事工的发展。

  • 传教地点

    • a) 槟城(Penang):1885年,毕得恩在槟城建立第一间卫理公会教会。

    • b) 新加坡(Singapore):虽然新加坡在今天是独立国家,但在19世纪,它被视为“马来亚海峡殖民地”之一。1885年,胡子春在新加坡成立了卫理公会,并从此扩展至整个马来半岛。

    • c) 霹雳(Perak),吉隆坡(Kuala Lumpur),马六甲(Malacca) 等主要城市: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华人矿工和印度劳工涌入这些地区,卫理宗也相应地扩展了其事工。

  • 传教策略

    • a) 建立学校——教育宣教

      • i. 卫理公会认为教育是最有效的宣教方式之一,因此积极创办学校,如:

        • 1. 英华学校(Anglo-Chinese School, ACS):1886年由胡子春在新加坡创办,后来扩展至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成为马来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学校之一。

        • 2. 卫理女子学校(Methodist Girls' School, MGS):致力于女子教育,提升华人和印度社群的教育水平。

    • b) 设立医院和社会服务

      • i. 卫理公会在马来西亚开设医院,如槟城的卫理医院(Methodist Hospital),提供医疗服务,尤其是帮助贫困社群。

    • c) 语言与文化适应

      • i. 由于马来西亚是多民族国家,宣教士分别以中文(方言,如福建话,广东话),泰米尔语,英语向不同族群传福音。

      • ii. 卫理公会特别注重向华人移民传教,因为他们当时普遍信奉佛教或道教,且较少接触基督教。

    • d) 植堂运动

      • i. 从最初的槟城、新加坡开始,卫理公会迅速扩展到霹雳,雪兰莪,马六甲,柔佛等地区,并建立了大量华人、印度人和英语堂会。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来西亚卫理公会会友遭受了许多生命和财产损失,但教会在战后逐渐恢复并继续扩展。

  • 马来西亚卫理公会的发展

    • a) 1900年,卫理公会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今东马来西亚)建立多个教会。

    • b) 1905年,马来西亚卫理公会的华人事工正式成立,推动华人社区的福音传播。

    • c) 1968年,自治教会的成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卫理公会正式分家,成立马来西亚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Malaysia)。

  • 现状与影响

    • i. 马来西亚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Malaysia) 是该国最大的基督教派别之一,拥有超过200间教会,涵盖华语,英语,泰米尔语,伊班语等多个语言群体。

    • ii. 教育影响力深远,许多著名学校仍然由卫理公会管理,如吉隆坡英华学校(ACS Kuala Lumpur)。

    • iii. 社会关怀事工 继续发展,包括医疗,戒毒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为各族群提供帮助。


4. 新加坡的传播:卫理宗传入亚洲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新加坡

  • 1885年,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MEC)派遣传教士进入新加坡,这是卫理宗在该地的起点。


卫理宗的传入


  • 主要传教士

    • a) 胡子春(William F. Oldham)

      • i. 1885年,美国卫理公会差派胡子春(当时28岁)前往新加坡传教,并担任首位驻新加坡的宣教士。

      • ii. 1885年12月,他在新加坡的考布伦路(Coleman Street)主持了第一场卫理公会崇拜,标志着新加坡卫理公会的正式成立。

    • b) 毕得恩(James M. Thoburn)

      • i. 1885年,毕得恩会督(Bishop James M. Thoburn)与胡子春一同来到新加坡,帮助建立教会和学校。

      • ii. 毕得恩同时也在马来亚、印度等地推动卫理宗的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宣教的中心之一。

  • 传教策略

    • a) 建立教会网络

      • i. 1885年在考布伦路设立第一间卫理公会教会(后来的新加坡卫理公会)。

      • ii. 之后扩展到新加坡其他地区,如牛车水(Chinatown)、芽笼(Geylang) 等地,针对不同族群(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建立堂会。

      • iii. 1894年,创立直落亚逸卫理公会(Telok Ayer Methodist Church),成为华人堂会的中心。

    • b) 设立学校——教育宣教

      • i. 1886年,胡子春创办英华学校(Anglo-Chinese School, ACS),成为新加坡最著名的基督教学校之一。

      • ii. 女子教育:1887年,成立卫理女子学校(Methodist Girls’ School, MGS),推动女性接受教育。

      • iii. 这些学校后来扩展到马来亚,婆罗洲等地,为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 c) 医疗与社会服务

      • i. 卫理公会建立医院、孤儿院和社会福利机构,服务贫困社区,特别是帮助印度劳工和华人苦力。

    • d) 多语言宣教

      • i. 由于新加坡是多民族社会,卫理公会分别用英语、华语(福建话、广东话),泰米尔语,马来语进行传教,以适应不同族群的需求。

      • ii. 19世纪末,华人卫理公会教会迅速增长,成为新加坡华人社区的重要信仰中心。

  • 发展与合并

    • a) 1887年,新加坡的卫理公会归属东南亚卫理公会年议会(Southeast Asia Methodist Annual Conference),管辖范围涵盖整个马来亚地区。

    • b) 1968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卫理公会正式分开,成立新加坡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Singapore, MCS),成为独立的宗派组织。

  • 现状与影响

    • a) 新加坡卫理公会(MCS)成为最大的新教宗派之一

      • i. 拥有超过45,000名信徒,46个堂会

      • ii. 以英语,华语,泰米尔语,马来语进行崇拜,维持其多文化特色。

    • b) 教育系统影响深远

      • i. 英华学校(ACS)、卫理女子学校(MGS)等,至今仍是新加坡顶尖的中小学

      • ii. 卫理公会也管理多所幼儿园,社会服务机构,深深影响新加坡教育体系。

    • c) 社会服务

      • i. 新加坡卫理公会积极投入社区服务,戒毒康复,医疗宣教,帮助弱势群体,如老人,低收入家庭,外籍劳工等。


5. 日本与韩国:从复兴到传承


  • 日本

    • a) 1873年,日本政府正式解除了对基督教的禁令,基督教传教活动开始合法化。

    • b) 卫理宗的传入

      • i. 1873年,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MEC)开始派遣传教士前往日本,成为最早进入日本的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

    • c) 主要传教士包括:

      • i. 罗伯特·S·麦克莱(Robert S. Maclay):美国卫理公会的宣教士,1873年抵达日本,在横滨建立传教站。他原本曾在中国宣教,后来扩展到日本。

      • ii. J.C. DavisonM.C. Harris 牧师:他们在日本建立教会和学校,为卫理宗在日本的发展奠定基础。

    • d) 传教策略

      • i. 以教育为桥梁

        • i. 卫理公会在日本创办了多所学校,如:青山学院大学(Aoyama Gakuin University)(1874年成立),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大学之一。

        • ii. 其他如东京英和学校等,这些学校培养了许多日后影响日本社会的知识分子。

      • ii. 医疗与社会服务

        • i. 卫理公会建立医院和福利机构,关怀社会弱势群体,以实践福音的方式接触日本社会。

      • iii. 日语圣经翻译

        • i. 传教士积极参与日语圣经翻译,使日本人更容易理解基督教教义。

      • iv. 文化适应

        • i. 采用与日本文化兼容的方式传教,强调基督教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福音更易被接受。

    • e) 日本卫理公会的发展

      • i. 1884年,日本卫理公会(Methodist Church of Japan)正式成立,成为独立的卫理宗组织。

      • ii. 1907年,美以美会(MEC)、美普会(MP)、加拿大卫理公会(CM)在日本联合成立日本基督教会(The Japan Methodist Church),加强了卫理宗在日本的影响。

      • iii. 1941年,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日本基督教各大宗派被整合为日本基督教团(United Church of Christ in Japan, UCCJ),其中包括了卫理宗。

    • f) 现状与影响

      • i. 目前,日本的基督教徒比例较低,但卫理公会的影响仍然体现在教育领域(如青山学院大学)和社会服务(如医疗和慈善机构)。


  • 韩国


  • a) 美国卫理公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MEC) 是最早进入韩国的卫理宗组织之一。1885年4月5日(复活节),亨利·阿佩泽尔(Henry G. Appenzeller) 作为美国卫理公会的传教士抵达仁川,正式开始卫理宗在朝鲜的传教工作。同一天,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霍雷斯·G·安德伍德(Horace G. Underwood) 也抵达朝鲜,标志着新教正式传入朝鲜。

  • b) 韩国首个卫理公会教会: 阿佩泽尔积极学习韩语,翻译圣经,并于1890年在首尔建立了贞洞教会(Chungdong First Methodist Church),这是韩国最早的卫理公会教会之一。

  • c) 教育与医疗宣教: 阿佩泽尔等人开办学校(如培材学堂)和医院,推动韩国教育和医疗的发展,提升了卫理宗在韩国的影响力。

  • d) 卫理宗的发展: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朝鲜逐渐现代化,基督教(包括卫理宗)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中传播。1907年,平壤大复兴(Pyongyang Great Revival)使韩国基督教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卫理宗的兴盛。1910年,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许多韩国基督徒,包括卫理宗信徒,在抗日独立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三一运动(1919年)。


6. 卫理宗传入菲律宾:


  • 传入时间与方式

    • a) 1898年美西战争后传入:1898年,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导致西班牙战败,美国接管菲律宾。随着美国占领军和政府官员进入菲律宾,大量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也随之来到该国。美国卫理公会响应这一机遇,派遣宣教士进入菲律宾。

  • 首批卫理宗宣教士

    • a) 1899年,美国卫理公会正式派遣詹姆斯·M·索尔(James M. Thoburn) 主教进入菲律宾进行传教工作,他是卫理公会在亚洲的主要宣教领袖之一。

    • b) 1900年,霍尔特(T.H. Martin)牧师 和其他宣教士在马尼拉成立第一个卫理公会教会,成为菲律宾卫理宗发展的起点。

  • 传教策略

    • a) 城市为中心的传教模式

      • i. 由于马尼拉是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卫理公会首先在马尼拉建立教会,并逐步向其他城市扩展,如宿务(Cebu)、达沃(Davao)等。

    • b) 教育与医疗宣教

      • i. 卫理宗在菲律宾创办学校和医院,如菲律宾基督教大学(Philippine Christian University, PCU),为当地人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赢得社会信任。这使得卫理宗在菲律宾社会中的影响力迅速增长。

    • c) 使用本地语言与文化适应

      • i. 早期宣教士学习塔加洛语(Tagalog) 和其他本地语言,帮助菲律宾人更容易接受福音。

      • ii. 卫理公会强调社会改革,例如妇女教育、贫困救助,与菲律宾人民的需求契合。

  • 菲律宾卫理公会的发展

    • a) 1909年,菲律宾卫理公会设立独立的教区。

    • b) 1930年,菲律宾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the Philippines, MCP)开始迈向自治,并在后来的数十年中持续发展,成为菲律宾基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c) 1968年,菲律宾联合卫理公会(United Methodist Church in the Philippines, UMC)正式成立,成为世界联合卫理公会的一部分。

  • 影响与现状

    • a) 现今,菲律宾卫理公会已成为该国主要的新教宗派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数百个教会和信徒。

    • b) 其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社会公义运动,例如反对贫困和贪腐等问题。


三、卫理宗在亚洲发展的成功因素


1. 全人关怀的事工模式


  • 通过建立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卫理宗满足了当地人的实际需要。

  • 这些事工为福音传播奠定了信任和友好的基础。


2. 本地化的传教策略


  • 培养本地信徒成为教会领袖,推动教会的本地化发展。

  • 尊重本地文化传统,例如将基督教信仰与儒家伦理、佛教慈悲精神相结合。


3. 教育和医疗的影响力


  • 卫理宗传教士创办的学校培养了许多社会精英,间接推动了福音传播。

    • a) 新加坡:英华学校(ACS,1886年),至今仍是顶尖学府。

    • b) 马来西亚:怡保英华学校、槟城卫理女子学校。

    • c) 印度:莱克诺基督教学院(Lucknow Christian College, 1905年)。

    • d) 日本:青山学院大学(1874年),成为知名基督教大学。

    • e) 菲律宾:菲律宾基督教大学(PCU),影响深远。

  • 医疗事工不仅帮助了无数贫困者,还见证了基督的爱与怜悯。

    • a) 印度:巴雷利基督教医院(Bareilly Christian Hospital),提供贫困者医疗服务。

    • b) 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设立多家医院、戒毒中心和社会福利机构。


四、卫理宗在亚洲面临的挑战


1. 宗教与文化的冲突


  • 亚洲许多地区对基督教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其与本地文化不符。例如,在中国,台湾,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华人社群,许多人仍然信奉儒家文化中的祖先崇拜。

  • 传统宗教的深厚根基使福音传播变得困难。例如,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的佛教徒仍然占主导地位,基督教被视为“外国宗教”而难以被本地人接受。


2. 现代化与世俗化的影响


  • 经济发展和世俗化导致许多人忽视信仰的价值。新加坡,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经济发达地区,物质主义盛行,许多人认为宗教无关紧要。

  • 互联网让各种宗教信仰,无神论,哲学思想迅速传播,基督教的权威受到挑战。年轻人更容易被世俗文化,无神论,激进自由主义等思想吸引,而非传统宗教。


3. 教会的内外整合


  • 如何平衡本地化和全球化的需求,避免成为“西方宗教”的标签。

  • 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是教会内部的持续挑战。

  • 关于同性恋,女性牧师,社会正义等议题的分歧导致部分卫理宗教会内部分裂。

  • 在菲律宾、韩国、印尼等地,灵恩派(Pentecostalism)和福音派增长迅速,许多卫理公会信徒被吸引到这些更具“现代感”的教派中。灵恩派教会强调神迹,方言,敬拜音乐,个人恩赐,更能吸引年轻信徒,而卫理公会的传统礼拜方式相对较为保守。


五、属灵教训与未来方向


1. 顺服神的引导


  • 卫理宗在亚洲的发展证明,依靠神的引导,任何文化背景下都可以传扬福音。

  • 教会需持续为未得之民祷告,寻求创新的宣教方法。

  • 恢复属灵复兴:加强个人灵修,祷告,门徒训练,使信仰不只是传统或文化,而是真正影响生命的动力。

  • 建立门徒训练系统:不仅传福音,更要培育真正委身的基督徒,让信徒能在职场,家庭,社会见证基督。


2. 加强本地化与社会参与


  • 教会需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当地社会,为社区提供精神与实际支持。

  • 培养更多本地领袖,使教会能够自我维持和增长。投资在地神学院、培训课程,使本地信徒能带领教会。

  • 加强门徒训练,鼓励信徒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宣教士(Marketplace Mission)。

  • 推动社区关怀,设立更多戒毒中心、贫困儿童教育项目、老人关怀事工。

  • 参与公共事务,在维护家庭价值、反对腐败等议题上,以基督教信仰影响社会。


3. 推动基督教合作


  • 在宗派间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社会和属灵挑战。

  • 促进亚洲各地卫理宗教会的合作,建立区域性的牧者交流和事工合作。

  • 保持神学清晰,避免因神学混乱导致的教会分裂。

  • 卫理宗可以作为桥梁,连接亚洲基督教与全球教会。


4. 结合科技与福音传播


  • 建立卫理宗网络福音平台(如卫理公会YouTube频道,Podcast,在线门徒训练)。

  • 开发圣经学习App,在线灵修课程,吸引年轻信徒参与。

  • 短视频宣教,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制作简短的福音信息,让非信徒更容易接触福音。


结语


卫理宗在亚洲的属灵教训提醒我们,唯有扎根于圣经,保持灵性复兴,平衡社会责任与福音使命,才能真正持续发展。未来,卫理宗教会需要在深化信仰教育,拥抱新科技,拓展城市与职场事工,家庭信仰建设和跨文化宣教方面努力,使福音在亚洲乃至全球继续传扬。

愿神引导亚洲的卫理宗,使其成为新时代的灯台,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下周我们将探讨卫理宗的分裂与合并:美以美会与其他卫理宗教会的分合史。愿我们继续学习并服事!


反思问题


1. 卫理宗在亚洲的哪项事工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 你所在的教会可以从这些经验中学习什么以更好地服务社区?


结束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你在亚洲兴起卫理宗的事工。愿我们从他们的事工中领悟学习顺服和智慧,为你的福音传播献上自己。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2023 by 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2023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 Instagram
  • Facebook
  • Twitter
© Copyright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