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第二十一周:卫理宗的“悔改” (repentance)与“信心” (faith)
走进神恩之门的属灵之路 (4-2)

约翰·卫斯理对“悔改”与“信心”的教导
1.1 卫斯理个人经历中的悔改与信心启示
约翰·卫斯理的神学教导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他个人的属灵经历之中。了解他的经历,有助于明白他何以如此强调悔改与信心这两大要素。
卫斯理出生于英国一个敬虔的圣公会牧师家庭,自幼受严格宗教训练。然而,他在牛津大学和日后的乔治亚殖民地传教时期,虽然生活严谨(组织“圣洁会”、勤于祷告禁食、乐于行善),却后来承认自己当时“并未真得救”。原因在于:他努力行各样善,却未真正明白因信称义的福音,心中也无得救的确据。他回忆说那段时期“我服事神却是出于奴仆的心,而非儿子的心”,可见他虽形式上虔诚,内心并无平安喜乐的把握。这种光景显示出缺少真信心的人可能外表宗教却没有重生的实质。
转折点发生在1738年5月24日晚,即著名奥尔德斯门(Aldersgate)经历。那天卫斯理不情愿地参加了伦敦奥尔德斯门街的一处聚会,当有人诵读路德所著《罗马书序言》关于神“在信基督之人心里所作之工”的一段文字时,圣灵奇妙动工,卫斯理记录道:“大约八点四十五分,我感觉到心里异样温暖;我感觉我确实信靠了基督,唯独基督使我得救;并且得到确据,知道我的罪都被除去,我得救脱离了罪和死的律。” 这一刻,卫斯理经历到从未有过的平安与喜乐——正是因信称义所带来的主观确据(assurance)。他首次真正明白,不是他的敬虔行为,而是简单仰望基督的信心使他得蒙拯救。可以说,卫斯理在奥尔德斯门之夜亲身领悟了“悔改信福音”在心灵深处的含义:他承认自己先前尽管悔改行善,却未曾完全倚靠基督,如今在痛悔自己无信之罪后,全然仰赖基督,立时得着救恩喜乐。
此后,卫斯理的讲道和教牧事工都紧紧围绕着呼召悔改并教导因信称义这两大主题。他到各处露天布道,高声呼喊:“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悔改、信福音!”他的第一篇著名讲道题目就是《因信得救》(Salvation by Faith),其中申明:“圣经所应许的救恩是现在就可得着的…凡有活泼信心在基督里的人如今就实际得着”。在另一信息《属圣经的救赎之道》(The 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中,他进一步强调救恩是“当下的事情…是借着神白白的怜悯,我们现在就可以持有的福份” (a present thing… a blessing which, through the free mercy of God, ye are now in possession of…)。这些都反映出他在奥尔德斯门经历后,深刻意识到信心使人即时进入救恩的实际,不必等待或借额外功夫换取。因此,他大力反对任何企图以行为或自义取悦神、换取救恩的想法,认定只有怀着痛悔之心来投靠基督,才能当下经历救恩。
值得注意的是,卫斯理并不因为强调信心就忽视悔改。相反,他认为悔改与信心是密不可分的双胞胎:人不可能真正信靠基督而不先知罪悔改,也不可能真悔改却停在自责绝望中而不伸手信赖基督。因此,他在布道中总是先用律法剖析人心,劝人悔改,然后再高举基督十架,呼唤人信靠。这种模式被称为“先使人受创,然后使人得医”,正如他所宣讲的:“首先必须用悔改将人带到绝望的地步,使其口塞无言,全然伏罪,然后才能叫他仰望耶稣作他唯一的挽回祭”。卫斯理自己的经历验证了这一点:他多年严苛律己已经显明律法让他知罪忧伤,而终于当他绝望于自救时(自觉“自取灭亡,自己定罪”),才完全投向基督,结果找到平安。日后他帮助许多人也走上这同一路径:先透过悔改认罪谦卑下来,再单单因信接受基督的白白恩典。
此外,卫斯理个人的属灵历程也展示了信徒的持续悔改之必要。他在得救后并非一劳永逸地达到完美无罪,而是很快注意到自己里面依然存在一些属血气的倾向和骄傲的种子。这促使他进入对“信徒的悔改”的思考与教导。他于1767年特意发表了讲道《信徒的悔改》(The Repentance of Believers),论证重生后的基督徒仍需要悔改(即前述“福音式的悔改”)。他在日记和书信中也常提醒信徒:成为基督徒后,不要以为悔改之门已关上,反而要在圣灵光照下更深地看见自己隐而未现的过犯,不断地自洁更新。他指出:“当神的爱首次浇灌在心,我们常以为罪已全然治死,但实际上罪根尚存,我们需要继续警醒,在恩典中长进” (摘自卫斯理书信如Letters to Methodist Societies from the early 1740s,及The Journal of John Wesley)。这种认识直接来自他自身属灵成长的体会。因此,卫斯理一生既活出了起初悔改归主、因信得救的喜乐, 也活出了不断悔改、日日靠主成圣的历程。这经历成为他神学教导活生生的注脚。
1.2 卫斯理布道与著作中的相关教义阐述
卫斯理在其讲道、教牧书信和神学著作中系统论述了悔改与信心在救恩中的地位。他的教导贯穿一个核心思路:救恩乃是一个由神恩典主导、人以悔改和信心响应的动态过程,涵盖从罪人悔改信主以致称义,到信徒持续悔改靠主以致成圣的全过程。以下我们分几个要点来概述他相关教义。
(1)悔改与称义(得救):卫斯理坚持“没有悔改的信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被神承认的。他在《属圣经的救赎之道》(The 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等讲道中指出:尽管我们称义完全是因信,不因任何行为,但神从不称那不悔改的人为义。因此,人在称义之前,必须经圣灵光照知罪而悔改。他在一次讲道中形象地描述称义前的状态:“这就是道路,你当行在其间。首先,悔改,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是第一步的悔改,在信心之前:即知罪。” 在这里,“第一步的悔改”指的正是前文提到的“法律式悔改”(参考The Repentance of Believers)。卫斯理教导听众要在圣洁神面前真正认识自己是可怒之“罪人”,否则不会真心投奔基督。他甚至认为:“若没有相当程度的悔改(知罪痛悔),人就无法有真实得救的信心。” (参考The Letters of John Wesley, The Repentance of Believers)这种说法虽未成为教派教义,但反映了他一贯的看法:悔改是滋生真信心的泥土。当人被神的律法和圣灵光照,深觉自己无助、该死且无望时,他才会全心伸手抓住基督作唯一希望。
然而,卫斯理同时严防将悔改曲解为称义的“功德”。他澄清说:罪人的悔改(无论多彻底)都不是换取赦罪的赎价,唯有基督的功劳是我们称义的根基,信心只是领受恩典的手,悔改充其量是把这手引到神面前的向导。在《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这篇讲道中,他平衡地论述:“悔改和顺服确是蒙恩所需的条件,因为神不赦免那顽梗不悔改的人;但这些并不是我们称义的因素,也不是我们信心所倚靠的。我们只凭借耶稣的宝血和功劳称义。”卫斯理甚至形象地指出,罪人在神前唯一能“夸”的就是自己的罪和悲惨,除此毫无可带来交换的。因此,他把称义前的悔改视为圣灵施予的恩典(所谓“令人知罪的恩典”,Convincing Grace),引导人走向基督。这一思想与改教家路德“悔改预备恩典、信心接受恩典”的看法一脉相承。卫斯理常引用《使徒行传》26:20 “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然后紧接着宣告“当信主耶稣,你必得救”(徒16:31),以此把悔改与信心的先后次序和各自功能讲明。
归纳卫斯理对初步悔改与称义之关系:悔改不是称义的手段,却是必须的预备;信心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悔改的破碎心中产生并紧握基督救恩的一只手。
(2)信心与称义、重生:对于因信称义的真理,卫斯理坚定站在宗教改革“唯信称义”的立场。他称之为“基督教宗教的根基”、“磐石”。他在多篇讲道中痛斥当时英格兰教会中弥漫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式主义和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善行而忽略内心信靠;另一种是极端加尔文主义的反律法倾向,主张人的行为和圣洁生活无关紧要。卫斯理以“平衡的福音”回应:我们唯独凭信称义,但这信心必然使我们“成义”(实际成圣)。他坚持人在称义时,因信不仅罪得赦免,也同时经历重生(Regeneration),成为新造的人。这重生的内在更新也是借着信心领受圣灵作为内住的生命而发生的。所以他说“称义是相对改变地位,重生是实际改变内心,但两者皆因信同时发生,皆是出于基督的功劳” (引自《救恩之路》)。信心是两者的工具:一手领受称义的判决,一手领受重生的圣灵。换言之,悔改使罪人来到基督十架前,信心使其披戴基督的义袍并被圣灵重塑。
卫斯理对“得救的信心”也有详细描述。他在布道《救恩之道》(The 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中强调:真正的信心包括知、信、靠三个层面。如前文定义,卫斯理尤其突出“靠”——对基督个人的信赖。他批判许多人“只达到魔鬼的信心”(魔鬼也信有神,却不爱神),缺乏“儿女的信心”(从心里爱神、投靠神)。(参考On Faith, 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Letters to Methodist Societies)因此,他时常在聚会中问那些寻求救恩的人:“你真的相信耶稣爱你、为你而死并现今赦免你的罪吗?”如果对方迟疑不定,他便继续给其传讲应许,经常直到对方能够发自内心说“我相信”。这种注重个人救恩应许的把握,体现了卫斯理非常关心信徒的得救确据。他认为圣灵会在重生时在信徒心中作见证,使其“知道自己的罪得赦”(罗8:16,约壹5:10的教导),从而拥有喜乐的确据。这一见证也坚固了信徒的信心,使之能在试探中站立。
卫斯理还论述了“信心与悔改、爱心等德行的相对重要性”一题。他断言:在称义事件中,唯独信心是直接的条件。他说:“以前的悔改和后来所结的果子都不是称义的直接条件,直接使我们得称义的是相信耶稣之心。” 但他紧接着提醒:“然而,同样地,那持续的悔改和信心是我们在恩典中长进所不可或缺的,正如先前初次进入神国所需要的悔改和信心一样”。这句话极为重要,它将初信与成圣阶段的要求相提并论:第一次进入神国,需要悔改与信心;此后继续在恩典中站立、长进,同样需要持续的悔改与信心。(参考Justification by Faith, The 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 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3)信徒的悔改与成圣:卫斯理是少数明确教导重生后信徒仍需悔改的更正教神学家之一。在他看来,许多教会只强调未信者要悔改,却忽略了信徒生命中也有许多需要悲哀痛悔之处。“信徒的悔改”这一概念是他牧养经验和圣洁神学相结合的产物。他发现,许多初信者在重生喜乐后不久,又落入属灵低谷,发现自己依然有罪的倾向,会感到困惑。为此,卫斯理在1767年的讲道《信徒的悔改》(The Repentance of Believers)中深入阐释:重生并不意味着彻底无罪,信徒里面仍遗留“罪的残余”,诸如骄傲、妒忌、私欲等老我成分。当圣灵进一步光照时,信徒会逐渐“深觉心中仍有罪”——这正是信徒悔改的开始。卫斯理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悔改,有一大部分就是为着仍旧遗留在我们心中的罪而生的痛悔。” 他明确指出,称义后的基督徒仍需为内在的败坏不断谦卑悔改。这不是否认重生的真实性,而是指向更深的洁净。
卫斯理进一步阐明:这种信徒的悔改(即福音式悔改)正是Entire Sanctification(完全成圣)之前所必须经过的阶段。他说:“那随之而来的悔改与先前那悔改大不相同…它发生在称义之后、完全成圣之前”。在成圣的道路上,信徒若不认识到自己里面的“深层腐败”,就不会渴慕更深的圣洁,也无法经历“洁净的恩典”。因此,神往往许可信徒经历失败或显露软弱,以使他们谦卑下来,承认自己的不完全,进而切慕圣灵更彻底的工作。
卫斯理观察到:“许多信徒没有意识到内心深处的败坏,因而停止追求更深的悔改并得以完全成圣。” 当信徒因圣灵光照而看清自己本相时,会发出保罗那样的呼喊:“在我里面,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7:18),这时他们就预备好向神献上更深的降服和渴求。这阶段的悔改常带着对己极深的绝望和对神极大的渴慕,直至他们全然仰赖神的成圣恩典。卫斯理称:“这种悔改与那使人成圣的信心一样,是必要的。”当信徒如此谦卑俯伏,神就悦纳他们,并将圣洁的爱更加充满他们的心,使罪的残余被洁净(林后7:1)。
卫斯理也在此指出:如同称义需要信心,成圣也需要信心。因此“信徒的悔改”并非代替信心,而是引向更新的信心。他认为:“这悔改和信心对于我们在恩典中持续长进是和以前进入神国的那悔改与信心一样必要”。具体来说,信徒悔改使其再次谦卑在神面前,而在这谦卑痛悔之中,他们更深地投靠基督的大能,产生一种更成熟的信心,来支取圣灵更丰盛的恩典。
卫斯理在《信徒的悔改》中用一组对比句描绘这种动态,其中心思想是:
“借着悔改,我们感觉到仍旧残留在心中的罪;
借着信心,我们领受神在基督里洁净我们之大能...
借着悔改,我们深觉自己当因一切性情、言语、行为受罚;
借着信心,我们相信在父面前有我们不停代求的中保,因而不断使一切定罪和惩罚转离我们...
借着悔改,我们确信自己里面毫无帮助;
借着信心,我们不仅蒙怜悯,并且得着每时每刻所需之恩助。
悔改断绝我们对任何他求的指望;
信心则领受那位在天上地下掌有一切权柄者所赐的一切帮助。”
有道是:
悔中识罪心如镜,
信里承恩主作凭。
悔使心惊当受罚,
信因主义免极刑。
悔知己里空无助,
信领天来活水清。
悔绝万方望它路,
信开独向主恩程。
这段话生动地展示了在信徒成圣过程中,悔改使人不断倒空自己,信心使人不断充满神。两者相辅相成,贯穿基督徒成圣之旅的每一步。
(4)悔改、信心与恩典的关系:卫斯理神学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对于“恩典”(Grace)不同层次的阐释,他常提及预设的恩典(Prevenient Grace)、称义的恩典(Justifying Grace)和成圣的恩典(Sanctifying Grace)。在每一个阶段,人的回应都是悔改与信心,只是侧重点不同:
· 预设的恩典与悔改:所谓预设恩典,是指神在我们还未寻求祂之前就主动赐下的恩典。例如保罗所言“神的恩典已经向万人显明,要引导我们除去不敬虔…在今世过敬虔的生活”(多2:11-12)。
卫斯理认为,任何人开始觉悟属灵之事、察觉自己罪恶,都是因为预设恩典在他心里动工。这恩典唤醒了人的良知,软化了刚硬的心,使人产生“想要讨神喜悦的第一个意念,关于神旨意的一线光,和对于自己得罪神的一丝自责”。这些正是人开始知罪悔改的起点。所以,他称预设恩典也为“令人知罪的恩典”(Convincing Grace)。因此,卫斯理断言:凡有人愿意悔改,那是神恩使然,不是人天然愿意。从这个角度说,悔改本身就是神恩典的礼物,是神在人心动工的结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将人的一切功劳剥除干净:连我们悔改的心也是因神感动才有的,我们无可自夸。奥特勒对此总结道:“白白恩典的领受乃在于真实的悔改与信心的回应;人在回应的那一刻,才发现神的恩已在吸引他归向基督。”
· 称义的恩典与信心:当一个罪人在预先恩典的催逼下痛悔己罪、仰望救主时,神就按祂的应许赦免他的罪,使其白白称义。这是救恩计划中的转捩点。称义完全是神恩典的行为,不因人的行为或功劳。然而,神设立信心为人领受此恩的管道,使罪人因信称义。
卫斯理强调:“唯有信心让基督的义成为我们自己的,使我们得以靠着祂的功劳在神面前得称为义”。这里的信心特指那信靠耶稣基督为个人救主、完全倚赖祂在十字架上担当罪罚和赐义的救赎工程。一个罪人当他全心信靠耶稣的宝血时,就如同披上了基督的义袍,神因基督看他为义。这奥秘在于人信与基督联合——他的罪归在基督身上,基督的义归算在他身上。
卫斯理指出,要防范罗马天主教的功劳论,最有效方式不是逐一批驳各错,而是高举因信称义的真理,这根基立住,其他谬误自然倾倒。
· 成圣的恩典与称义的恩典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延续与结果。成圣的恩典指人称义后,圣灵持续在其内心作工,使其性情日渐圣洁,脱去罪性,效法基督。当卫斯理呼喊“追求圣洁,没有圣洁就不能见主”(来12:14)时,他强调的其实是救恩最终目标——成圣与神相交的实现。然而,人不会被动自动地成圣,信徒必须与成圣恩典合作,而其合作方式就是持续不断的悔改与信心的回应。
正如卫斯理所言,这种持续的悔改和信心对于我们的“继续长进和存留在恩典中”是必要的。简单说,信徒每一次更多地认识自己某方面的不圣洁并向神悔改,都是一次成圣恩典在他里面深化的契机;每一次他凭信心寻求圣灵更完全的充满,就领受更多胜过罪的能力。这样,成圣不是一次性的跳跃,而是在多次“悔改-信心-更大恩典-更深圣洁”的循环中逐步完成。直到某一时刻,神按祂的主权和人的饥渴,将爱心完全的洁净临到,使人“心里洁净,没有别样的偶像,纯粹爱神爱人”。那便是卫斯理所称Entire Sanctification(完全成圣)的恩典。即便如此,卫斯理仍提醒完全成圣的人要保持谦卑和警醒,继续依赖宝血和圣灵,因为‘罪的根虽已枯死,旧我仍可能抬头’。故此,悔改与信心的功课贯穿基督徒一生,无论灵程早期还是后期,都不可或缺。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看到卫斯理把圣经所启示的救恩之路清晰地条理化:在恩典之约中,神通过各种恩典阶段主动施救,人则始终以悔改和信心来回应——初则归正,继则成圣。卫斯理神学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坚持了因信称义、唯独恩典的福音根基,又不忽略人的主观回应和圣洁生活的重要,将二者紧密地综合起来。这种神人合作(synergism)的救恩观避免了两种极端:一是“反律法的虚信”,只讲信却无圣洁;二是‘律法主义的自救’,只强调人的努力而忽略信心依赖神恩的领受。卫斯理让悔改与信心这双翼在神学上保持张力又协调地发挥功用,确保了救恩既是完全出于神恩典,又在人成圣生活中结出真实果实。
综上所述,约翰·卫斯理透过其讲道、著作,为卫理宗神学奠定了关于悔改与信心的坚实教义基础:悔改是预备之工,信心是成全之具;二者皆由圣灵感生,贯穿称义与成圣整个救恩过程。他个人的属灵历程也印证、丰富了这一教导。这样的神学遗产影响深远,塑造了卫理宗对救恩动态过程的整体理解,也成为今日信徒属灵操练与教牧宣讲的指南。
下一周我们将从艾伯特·奥特勒(Albert Outler)对卫斯理神学的理解与分析中研讨“悔改”与“信心”的互动,盼望届时与大家一起探讨!
反思问题:
1. 我是否真认识到,悔改不仅是初信主时的门槛,而是我一生属灵道路的持续操练?
卫斯理提醒我们,悔改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信徒成圣过程中不断的回应和倒空,是否我已忽略这一真理?
2. 我今天所持有的“信心”,是活泼的、信靠基督的儿女之信,还是仅停留在头脑认知、宗教行为层面?
卫斯理强调“靠”的成分,我是否真心信靠基督为我赦罪与拯救?还是在靠自己的热心与表现取悦神?
3. 我是否曾将“悔改”当作某种可以向神换取赦罪的行为,而非单单承认自己的无助与投靠神恩?
卫斯理指出悔改本身也是神的恩典,我是否还在悄悄“以悔改为功德”,而不是破碎地来接受恩典?
4. 我是否愿意承认,即便已信主多年,我里面仍有“罪的残余”,而需要在圣灵光照下持续悔改、追求完全成圣?
卫斯理特别强调“信徒的悔改”,我是否勇敢面对自己属灵的软弱,向神敞开以得洁净?
结束祷告:
主啊,我感谢祢,因祢的恩典唤醒我悔改的心,又赐下信心使我归向祢。求祢每一天都光照我,使我不自满于过去的得救经历,而是在每日生活中不断悔改、不住信靠,不断倒空我自己,更多充满祢的圣洁。主啊,我本不配,唯有倚靠十架上的耶稣;我本软弱,唯有信靠祢每日加添的恩典。愿我一生行走在悔改与信心的恩典之路上,直到见祢的面。奉耶稣基督得胜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