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第二十二周:卫理宗的“悔改” (repentance) 与“信心” (faith)
走进神恩之门的属灵之路 (4-3)

艾伯特·奥特勒对卫斯理神学的理解与分析
艾伯特·C·奥特勒(Albert C. Outler,1908-1989)是20世纪著名的卫斯理神学研究权威和阐释者。他毕生致力于整理出版卫斯理的作品,并对卫斯理神学思想进行分析诠释。可以说,奥特勒在卫理宗圈子中扮演了将18世纪的卫斯理思想“翻译”给现代读者的角色。他对悔改与信心在卫斯理神学中的理解,有一些独到的总结和阐发,值得我们参考。
首先,奥特勒强调卫斯理神学的核心乃“神的恩典”和“人的响应”的协调。他指出,约翰·卫斯理整个救恩观的前提是神主动的恩典(Free Grace),而这白白恩典临到人时,需要借由真实的悔改与信心来接受。奥特勒总结为:“白白恩典的领受是在于真诚的悔改和信心”。在他看来,这是对卫斯理拯救论的精炼概括:神白白赐下救恩的恩典,但人若不以悔改之心转离罪恶、以信靠之心迎向基督,这恩典对他就落空了。如此,奥特勒既维护了恩典的主权性,又承认人的回应必要性,没有陷入加尔文主义的被动,也不同于半伯拉纠派(semi-pelagian)的自救,而是凸显神人协作(synergism)的特色。
奥特勒以“平衡”著称。他在分析卫斯理神学时提出了著名的“卫斯理四大神学支柱”(Wesleyan Quadrilateral)概念,强调卫斯理是以圣经为首要,根据教会传统、辅之以理性并验证于个人经验来构筑其教义体系。应用于悔改与信心的主题,奥特勒展示了卫斯理如何:
· 忠于圣经启示:例如卫斯理所有关于悔改与信心的教导都以圣经为依据,他布道常直接引用马可1:15“悔改信福音”作为大纲,体现圣经权威在其神学中的至高地位。
· 尊重教会传统:卫斯理并未一味标新立异,而是承袭了教会历代对于悔改与信德的共识。他保留圣公会《公祷书》中每主日认罪的礼文传统,强调像奥古斯丁、路德等前贤所强调的“因信称义”等教义。这体现圣传在卫斯理思想中的影响,使其对悔改与信心的理解与普世教会的正统脉络相一致。
· 运用理性分析:奥特勒称赞卫斯理神学的“兼容性和平衡感”。卫斯理对悔改与信心关系的论述逻辑严密:既明确唯独信心称义,又说明没有悔改的信心是空洞。奥特勒指出,卫斯理理性地调和了因信称义与行为圣洁的张力,使之既不彼此抵触又互为补充,这是其神学经得起推敲的原因。
· 重视属灵经验:奥特勒特别强调卫斯理对经验(Experience)的重视。卫斯理自己的归信经验、以及无数循道信徒在小组中认罪得释放、信心得坚固的经历,都成为他构建教义的“活材料”。奥特勒认为,这使卫斯理的教导具有实践验证:他不是空谈悔改与信心的玄理,而是提供经过属灵实践证实有效的道路。正如奥特勒所言,卫斯理的神学不是纯学术体系,而是“实践神学”(Practical Theology),关注信徒实际如何经历悔改更新与信心成长。
奥特勒对卫斯理“救恩次第”(Ordo Salutis)的解析也有助于理解悔改与信心的地位。他指出,卫斯理视救恩为一连续过程(Via Salutis):从预设恩典、觉悟悔改、因信称义,到再生成圣、完全成圣。奥特勒评论说,卫斯理的特色在于将改教派“一次性的称义”与敬虔派“过程性的成圣”结合起来,中间以悔改与信心贯穿。他解释道:在卫斯理的“救恩之路”上,每一步都需要人的回应——不是律法主义的努力,而是持续的悔改与信靠。
奥特勒特别引用卫斯理的教导:“这‘后来的悔改和信心’针对于我们持续长进的恩典,正如‘先前的悔改和信心’针对于我们初入神国一样必要”,以说明在整个救恩旅程中,悔改与信心如两脚步步相随,不可偏废。
奥特勒还深刻分析了卫斯理神学的张力与综合。例如,卫斯理强调完全成圣(Christian Perfection)可能在今生通过信心领受,这似乎高举信心的能力;但同时卫斯理也教导信徒要每天背起十字架、克己悔改,这强调人的责任。奥特勒评述说,卫斯理神学是“一种调和的神学”(a conjunctive theology),善于把看似矛盾的真理拉在一起:悔改与信心、信心与行为、恩典的主权与人的责任等等,都在他体系中达到一种张力中的平衡。这种调和并非模糊折中,而是承认双方的圣经根据,在更高层面综合。例如,他既承袭加尔文主义关于全然恩典的教导(人自己不能生发信心悔改,全凭神恩),又接受亚米念主义对于自由意志的强调(人必须自愿回应恩典,才能得救)。奥特勒认为,卫斯理成功地倡导了一种“负责任的恩典”观:神白白施恩,人须负责回应。这样的观念使卫斯理神学避免了因高举恩典而忽视道德努力,或因强调努力而贬低恩典的两个极端。
在悔改与信心的具体教义上,奥特勒的分析帮助廓清了一些误解。他澄清,卫斯理并非主张靠“前期悔改功夫”换取称义,也不是说信徒需要一直活在罪疚沮丧中才能谦卑。相反,卫斯理的教导指向“高昂的救恩希望”——藉着不断的悔改和信靠,信徒可以经历持续的得胜与长进。奥特勒曾总结卫斯理的救恩观为:“悔改是每一天都更新的恩典,信心是每一刻都支撑的恩典”。因此,对于卫理宗信徒来说,悔改不是消极压抑,而是借圣灵之光对付罪恶的积极态度;信心也不仅是一次决志,而是一生不断向神仰望支取力量的动态过程。
综上,艾伯特·奥特勒通过其学术贡献,为我们现代人理解卫斯理神学架起了桥梁。他突显了卫斯理思想中恩典与责任并重、悔改与信心并行的主轴,帮助卫理宗教会在当代依然保持教义与生活的平衡。奥特勒的分析印证了:卫斯理对悔改与信心的教导不是僵化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真理张力,能够适应不同时代教会的需要。他的著作和注释,丰富了我们对卫理宗传统的认识,也提醒今日信徒:持守先贤所传之道,在恩典中悔改,在信心中扎根,这乃历久弥新的属灵智慧。
神学整合与教义定位:成圣、得救、恩典中的悔改与信心
经过以上探讨,我们已经从圣经、历史和当代理解了悔改与信心在卫理宗神学中的重要性。现在有必要从系统神学角度,对这两大主题在几个关键教义范畴中的定位做一综合分析,即:在得救论(称义/救恩)、成圣论(圣洁生活)、恩典论(三重恩典观)中,悔改与信心扮演怎样的角色,彼此关系如何。
1.1 在得救论中的位置(悔改与因信称义)
“得救”(Salvation)在狭义上首先指人成为基督徒的起点经验,即因信称义和重生。这一刻人在神面前被算为义,罪得赦免,并领受新生命。卫理宗严格遵循新教“唯信称义”的教义,坚信人得与神和好完全是借着信靠基督,不靠任何功德。然而,如前所述,卫斯理同时强调了悔改作为通往信心之门的必经途径。
在得救论中,悔改被视为称义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必要,是因为神命令各人悔改,否则就要灭亡(路13:3,徒17:30)。一个没有悔改的人,心里刚硬、自义,不可能真正接受基督为救主;神也不会赦免明知故犯仍故意在罪中钻营的人。因此,从人的主观经历看,通常是先有认罪悔改的痛心,继而才生出投靠基督的真信心。甚至可以说,悔改使称义的信心成为可能:当圣灵使人知罪(conviction)时,人若不拒绝恩典,便会因罪恶感和对永罚的恐惧而开始寻找拯救,于是信心开始萌芽,把盼望放在基督身上。这如同浪子先“醒悟过来”(悔改),才决定回家投奔父亲。没有醒悟,他不会回转。
另一方面,悔改又是非充分条件,因为唯有信心是领受称义恩典的手段。再深刻的悔罪痛心,若不仰望十架、信靠基督代赎,也不能使罪得赦。这在实践中意味着,一个真心悔改的人,还必须听闻福音、相信耶稣才能得救。不然他可能陷于犹大式的绝望(犹大“后悔”自己卖主,却没转向主,最终灭亡)。卫斯理强调,不论一个人多么自责流泪,只有当他转眼仰望耶稣时,救恩才在他身上成就。信心连接人和救主,神因这连接而算他为义。因此教会在带领人决志时,一定要帮助其从“我是大罪人”的忧伤,转到“耶稣是大救主”的信靠上。这符合保罗所言:“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罗10:10)。当信仰的目光投向基督,称义之恩即刻临到,这是神的应许。
卫斯理教义在这里的微妙处在于:他既不允许人在称义前省略悔改(以免信心变成廉价的口号),也不允许人在称义时依赖悔改(以免把人的痛悔当作功劳)。正如他自己所言:“悔改虽是必要的,却丝毫不能为我们赎罪;唯有基督的宝血是我们的功劳,我们的信心所依” (摘自《因信称义》讲道)。因此卫理宗牧者在布道中,会呼召听众“痛悔罪恶,弃暗投明”,但随即引导他们祷告:“主啊,我一无所恃,唯靠耶稣宝血!”这祷告浓缩了悔改与信心在称义中的关系:前半句是悔改的态度(承认自己没有可夸,没有自救方法),后半句是信心的告白(完全依靠基督宝血)。唯有这样,称义才既排除了人的功劳,又确保了人的主观转向神。
卫斯理也教导称义后的信徒切忌再回头依赖行为称义。他引用加拉太书的警戒:靠圣灵入门后,不可再靠肉身成全(加3:3)。所以,即使在称义之后,基督徒与神维持和好的关系也是靠持续的信心,而非一系列宗教行为来“保持”救恩。不过,这并不意味信徒可以容忍罪在生活中作主。相反,正如上节所述,信徒仍要因里面发现的新罪而不断悔改,但这种悔改已不再是为获取称义地位,而是为了恢复亲密、洁净良心。约翰一书1:9的应许对象其实是信徒:“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这不是重领救恩,而是更新恢复父子关系中的交通。卫斯理在教牧实践中非常强调信徒要常常操练认罪之恩典,以免亏伤圣灵。但同时教导他们相信基督宝血不但称我们为义,也时时洁净我们,使我们在神面前仍被看为义。这方面在下一节成圣中继续讨论。
1.2 在成圣论中的作用(信徒悔改与成圣之信)
“成圣”在基督教教义中指信徒在称义后,在圣灵引导下逐步脱去罪性、活出圣洁的过程。约翰·卫斯理赋予成圣特别高的地位,视“整个救恩目标就是恢复人里面神的圣洁形象”。在其神学体系中,成圣包括一个渐进过程,也期待一个可能的“瞬间完全”契机(Entire Sanctification)。无论哪种情况,卫斯理一致强调:成圣需要人不断地以悔改的姿态谦卑寻求,并以信心领受圣灵更深的工作。
首先,从渐进成圣(Gradual Sanctification)来看,悔改是推动成圣进程的动力之一。重生后的信徒常起初对自己的罪性感觉迟钝,可能认为“大罪既赦、小毛病无妨”。但圣灵爱我们,不允许我们停留在不完全的光景,会借环境、话语逐步揭示我们内心更深层的问题。当信徒顺服圣灵光照,为自己某方面隐而未见的罪(比如隐约的骄傲、潜藏的私欲、不易察觉的冷淡或偶像)感到扎心时,这其实是圣灵引导进入更深的悔改。这种对付内里动机、态度的悔改比初信时只为外在行为的悔改更细致、更痛彻,但也更洁净人心。
每一次信徒回应圣灵的责备,真诚悔改并恳求圣灵更新那一方面,圣灵就在他心里铲除一块罪的权势领域,他的生命就更像基督一点。这就是成圣逐步推进的机制:“光照—悔改—洁净—长进”,不断循环向上。正如箴言4:18所言:“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卫斯理见证道,很多信徒是在多年属灵操练中,一点点胜过脾气、贪念、虚荣、怨恨等各种罪性,这背后往往都是一次次悔罪痛哭、祈求圣灵充满的结果。因此,悔改对于成圣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伴随着一次新的悔改经历。没有悔改,成圣就停滞在表面阶段,无法深入。
其次,成圣的另一要素是信心。卫斯理一再声明,正如我们因信称义,我们也是因信成圣。成圣绝非靠人的毅力或苦修可以达到,乃全赖圣灵持续的内在工作,而圣灵的丰富恩典也是用信心去领取的。这里所说的信心,不是重复称义时的信条信心,乃是对神成圣应许的一个具体信靠。例如,神在圣经中说:“我耶和华使你们成圣”(参考利20:8),“信实的神…必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帖前5:23-24)。信徒必须抓住这样的应许,相信神有能力也乐意将我们完全改变,使我们不再被某些罪恶捆绑。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信徒才会积极寻求圣洁(若不信可能成圣,他们何必追求呢?)。卫斯理的教导我们:“期望成圣要像明天就得着一样迫切,追求成圣要像还远未得着一样努力。”这一“期望”就是信心的表现,而“努力”则指藉悔改和顺服来配合神工。
特别是在“完全成圣”(Entire Sanctification)教义上,卫斯理强调这是神在某一时刻赐下的深度洁净恩典,人不能靠自修达到,却可以凭信心立刻领受。他举例:某些信徒在恳切祷告中,圣灵突然充满,爱心澎湃,自觉心中再无叛逆之意念,一切偶像全被挪去,从此进入稳定胜罪、完全爱神爱人的境界。这被认为是神回应他们长久渴慕圣洁的一个“成全之举”。然而,卫斯理谨慎地要求:追求者必须非常谦卑地承认自己的无能和不配(即深深悔改倒空),并且以全然的信心仰望基督为他成就。用他的话说,“要像初次因信得救一样,信靠基督此刻能拯救你脱离一切罪根”。因此,在整个成圣过程中,无论渐进还是瞬时,信徒的姿态始终是“俯伏悔改,仰望相信”。
一个准备接受完全成圣恩典的人,心里会迫切呼喊:“主啊,我真是罪人,连信主后仍有这么多罪性,求你彻底洁净我!(悔改)我相信你宝血有完全的功效,如今就能将我的心洗净成圣!(信心)”。当这祈祷达到神所悦纳的地步,也就是人在神面前完全谦卑、完全相信的时候,圣灵的火就可能猛然降下烧尽他心中杂质,使他进入更丰盛的圣洁状态。卫斯理自己的传道队伍中,许多人见证了类似的经历。因此他坚信完全成圣是“靠信心得着”的礼物,而不是慢慢“修成”。
当然,卫斯理也提醒,即便经历完全成圣,信徒仍需持守谦卑和信靠,因为虽然罪根除去,但人本性仍然软弱,需要随时倚赖基督才能站立。这意味持续的悔改与信心依旧重要:若成圣后的信徒稍有不慎跌倒,他仍要即时悔改;而他每天依然需要凭信心求主保守他的心不偏离。换句话说,悔改与信心的功课贯穿信徒从得救直到成圣完全、直至见主的全程。卫理宗强调“不断成圣”,也就是不断在光中行,立刻对付任何冒出的罪,这就是持续悔改;同时不断凭信前行,领受圣灵更深引导,这是持续信靠。
总而言之,在成圣论中,悔改如犁铧,开垦人心,让圣灵的圣洁之种不断播撒进去;信心如阳光雨露,让圣灵的作为在敞开的心田里茁壮成长。二者相辅相成,使信徒在地上的岁月里越来越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卫理宗成圣观不是靠行为苦修圣化自身,也不是被动等神一夜之间变化自己,而是每日借圣灵光照主动悔改、自洁,同时每日抓住应许主动相信、求取能力。这一以悔改和信心为双桨的成圣之舟,引领信徒向着完全之港驶进。
1.3 在恩典观中的关系(恩典、人的回应与神人协作)
卫理宗神学的恩典论独具特色,最常被提及的是三种恩典:预设恩典(Prevenient Grace)、称义恩典(Justifying Grace)和成圣恩典(Sanctifying Grace)。前文在各处已有涉及,这里从整体上看悔改与信心如何作为人的回应,与每类恩典互动,实现救恩。
· 预设恩典时期:神的恩典主动临到尚未悔改信主之人,通过各种途径(良心、环境、圣灵暗中的感动、福音呼召等)吸引人归向祂。在人尚未觉察时,恩典已在预工。因此,正如奥特勒总结的,“悔改与信心本身乃是神恩典在人心中的工作”。这防止我们将悔改和信心视为人的天然美德或人自发的善举。卫斯理强调:“没有神预设的恩典,就没有人会真正悔改相信”。然而,预设恩典并不强制改变人的心,它唤醒人的灵性知觉,留下人自由响应的空间。人在预设恩典下所能做、也必须做的就是回应:不是拒绝抗拒,而是顺从那感动,悔改、信福音。因此我们看见,预设恩典与悔改信心构成了神人协作的起点:神启动,人响应。换言之,悔改与信心是人对预设恩典的肯定回答。神的恩典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人牵到门口,但必须人自己踏进门(信靠基督),门才算进。
· 称义恩典时期:当人以悔改和信心回应神,立刻就进入称义恩典之中。称义恩典包括罪的赦免、基督的义算为己有,以及神儿女的名分和圣灵内住(重生)。这一切都是白白的礼物,人只能谦卑领受。信心是领受称义恩典的唯一管道,如我们所述,不是因为信心有什么功德,乃是因为信心专注于基督并与祂联合,使人得着在基督里的福份。相对地,悔改在称义恩典的时刻主要表现为一种心态:那就是承认自己无助和不配。这与信心密不可分,因为只有认识到自己一无所有的人才会完全投靠基督。
卫斯理曾引用公祷书祈祷:“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所爱慕。”这种心灵姿态就是称义时悔改信心的缩影。因此,在称义恩典中,我们看见恩典充满主动性——神因基督的缘故白白称罪人为义;而人的回应在此几乎全然是被动的——只是张手领受。然而,正如卫斯理说的“我们得救完全是出于恩典,但不是人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得救”,因为人至少要主动伸手去领。这“伸手”即信心。但若没有前提的悔罪谦卑,人不会也不愿伸手。所以,神设计了悔改和信心作为人进入称义恩典的必要条件,使得救恩既是恩典单行,又是约中有约:神立约愿拯救罪人,但祂要求罪人痛悔弃罪、信从爱子来回应这约。只有这样,人的尊严和责任才得以保全,而恩典的主权也毫不受损。
· 成圣恩典时期:成圣恩典是圣灵持续在人心动工所赐的力量和圣洁生命。它同样是恩典(不是人的修炼),但与称义恩典不同,它要求人与圣灵更深的配合。有人将称义比作神单方面在法庭上宣判,而成圣更像医生和病人合作的治疗过程。圣灵是良医,提供医治人的圣洁恩典,但人要遵照医嘱吃药、做手术,这里的“遵医嘱”就象征人靠圣灵所行的悔改和信心的举动。
具体说,持续的悔改让信徒保持对圣灵引导的敏感,一旦偏离即刻回转,不消灭圣灵感动;持续的信心则让信徒保持对圣灵能力的倚靠,不沮丧也不自恃,从而不断得着长进的力量。
卫斯理称信徒在恩典中与神同工为“working togetherwith God”,强调尽管一切长进仍出于神恩,但神乐意人在其中主动寻求、祷告、顺服,好让我们“在恩典上长进”而非原地踏步。因此,成圣恩典=恩典100% + 人回应100%的奇妙结合。这听似相悖,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的100%回应本身也是在恩典支撑下可能的。而我们的每一步回应又引向更新的恩典浇灌下来,如同海绵遇水充分吸收又挤出,才能再吸入更多。悔改使我们倒空,信心使我们敞开,于是圣灵的成圣恩典一波波涌入,最终把我们充满在神的爱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卫理宗的恩典观是高度互动的。恩典永远占首位,是起因和动力;人的悔改与信心是对恩典的回应和合作。两者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成圣的道路”或“救恩的过程”。这避免了两种极端恩典观:一种是被动恩典观,认为恩典若临到,人无需也不能回应,一切神包办到底(卫斯理不同意,因为他看到圣经大量呼吁人的回应);另一种是半恩典观,仿佛神赐一半恩典,人用自己的意志行为补足另一半得救(卫斯理亦反对,因为救恩每一步都完全靠恩典,只是恩典激发人响应)。
卫理宗通过悔改与信心这两扇窗户,把神的恩典阳光迎进人的生命中,同时也让人的生命对着恩典源头敞开。可以说,悔改与信心是连接神恩典和人心的管道,恩典通过它流动,使干枯的心得滋润,而人的回应也通过这管道表达,使恩典不至徒然临到(林前15:10)。
最后,从教义定位上总结:卫理宗始终坚持“唯独恩典,唯独因信”的基要真理,但同时将“悔改”纳入救恩论的必要范畴。这一点有别于某些改革宗传统(后者通常不把悔改视为称义所需条件,只看作称义后的果子)。卫斯理不同,他认为虽然称义是仅凭信,但悔改这个“先行条件”不可或缺,否则那信心就不是真实预备好的信心。
所以卫理宗教义陈述里会说:我们相信因信称义,“而悔改和结果之善行是信心不可缺的先导与后果”。这语言很精巧地保护了信心的唯一性,也维护了悔改和善行应有的位置。在实际牧养中,这一教义定位让卫理公会一直非常注重劝人离罪悔改的布道风格,同时在信徒培育中大讲因信生活与爱心善行,形成了卫理宗信徒普遍给人“既热心虔诚又平易实在”的印象。这正是其教义平衡的反映。
反思问题:
1. 我是否误解了“恩典”是无需回应的白白赠予,而忽略了我必须以真实悔改与信心去回应?
奥特勒总结指出,卫斯理强调恩典虽主动,但非强制,若没有我的悔改与信心,恩典也可能白白落空。
2. 我是否在信仰生活中追求“称义”的确据,却缺乏对“成圣”所需持续悔改与信靠的操练?
卫斯理指出,成圣不是自我修炼,而是借悔改与信心持续回应圣灵;我是否在圣洁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3. 我是否认为悔改只是认错流泪,而未意识到“信徒的悔改”意味着不断向神敞开,让圣灵对付更深的罪?
成圣过程中的悔改更深入、细致,我是否愿意面对自己的内在动机和潜藏偶像?
4. 我是否过分强调“信心”,却没有让这信心转化为实际生命的更新、顺服与爱?
卫理宗强调“信心成义”,不是空洞观念,而是推动悔改与圣洁生活的动力;我的信心是否只是口头的?
下一周我们将用“属灵教训与实践应用”为结束主题,盼望届时与大家一起研讨!
结束祷告:
慈爱的天父,我们感谢祢白白赐下恩典,唤醒我悔改的心,激发我信靠的灵。求祢使我明白:悔改不是一时的情绪,乃是生命持续的姿态;信心也不是遥远的盼望,而是每日倚靠的现实。让我在祢面前常常倒空自己,借悔改弃绝罪,借信心迎接祢;使我在祢的恩典中日益成圣,直到在爱中完全像祢。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