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第二十周:卫理宗的“悔改”(repentance)与“信心”(faith)
走进神恩之门的属灵之路 (4-1)

引言
悔改(repentance)与信心(faith)是基督信仰的根基。当耶稣开始传道时,就宣告:「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马可福音》1:15)。在新约圣经中,悔改与信心常常相伴出现,构成福音得救信息的核心(参《使徒行传》20:21)。
约翰·卫斯理,卫理宗的创始人,更将这两者视为基督徒信仰旅程的起点和持续动力。总结而言,卫斯理强调卫理宗主要的教义有三:即悔改、信心与圣洁。第一可比作门廊,第二是门,第三是殿堂本身。因此,在卫斯理神学中,悔改与信心不仅是一次性的归信起点,更是贯穿信徒一生、引向成圣之路的轨道。
本文旨在探讨悔改(repentance)与信心(faith)在卫理宗神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对应的圣经依据。
在历史神学层面,我们将探究约翰·卫斯理本人对悔改与信心的教导,包括他在布道、讲章、日记和书信中的相关思想;同时也参考当代卫理宗神学院对这些教义的诠释与教学,以了解其现代应用。我们会参考著名卫理学者奥特勒(Albert Outler)的见解,分析他对卫斯理神学,特别是对悔改与信心角色的理解。
本文将从教义系统的角度,将悔改与信心在成圣、得救、恩典三方面加以整合分析,阐明其教义定位。最后,我们将归纳属灵教训,反思如何在信仰生命中实践悔改与信心,并提出一些供读者自我省察的思考问题。
希望通过这一全面探讨,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在卫理宗神学传统中,悔改之心如何预备人领受神恩典,信心之手如何紧握基督救恩,从而在个人灵命和群体生活中活出持续悔改、因信而行的见证。
1.1 悔改的定义与性质
“悔改”在基督教神学中意指人在思想和行为上180度的转向——从罪恶转向神。
希腊文原词“μετάνοια”(音metanoia)意为改变心意,即从内心深处对罪恶的忧伤痛悔,并决志离弃罪恶、归向神。
在中文里,“悔改”包含懊悔(为过去的罪恶懊悔痛心)与改变(改变心志和方向)两个层面,合起来就是悔罪改过。
主耶稣一开始就把悔改作为天国福音的先决条件(可1:15),表明悔改是人与神和好的起点。
在卫理宗神学中,悔改具有更细致的区分。约翰·卫斯理将悔改区分为两种类型:
· “法律下的悔改”(legal repentance):指人在其灵程起步时,因圣灵光照良心而对自身罪恶产生的深刻知罪和忧伤。这发生在重生得救之前,是“初步的悔改”或“称义前的悔改”。
卫斯理强调,一个被圣灵唤醒的罪人必须经历这样的认罪痛悔,痛心自己得罪了神,决意摆脱罪的捆绑。他形容这阶段为:“首先,你要悔改,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这是第一种悔改,在信心之前,就是自知之明的痛悔。醒来吧,你这沉睡的人!认识你自己是罪人,并且明白你是怎样的一个罪人”。
这种悔改是在严正的律法光照下,对自身全然败坏的省察和懊悔。它包括为罪忧伤、自卑俯伏在神面前、恨恶罪恶、承认己罪、恳求怜悯等多方面的内心转变。简单来说,法律下悔改就是圣灵使人知罪而生发的痛悔之心,预备罪人转向基督。
· “福音里的悔改”(evangelical repentance):这是发生在一个人因信称义、重生之后更深层次的悔改,涵盖从“一切罪”转向“完全圣洁”的内心转变。
卫斯理称之为“信徒的悔改”或“第二次悔改”。这悔改不再是为过去未得赦免的罪忧愁(因那已在称义时蒙赦),而是为信徒生命中仍残存的罪性忧伤,为没有完全达到神圣洁标准而痛悔。他指出重生后的基督徒依然会发现内心深处的骄傲、自私等“隐藏的罪”,因此需要持续不断的悔改,直到生命完全被圣洁充满。
这种福音式的悔改旨在不断地清除信徒生命中残余的败坏,促使他们向着成圣完全的目标迈进。因此,即使在成为基督徒之后,悔改依然是每天需要的功课。基督徒每当意识到自己言语行为中有得罪神之处,都当立刻在神面前忧伤痛悔,求主赦免洁净。这样的悔改之心驱动信徒不断谦卑自省,在恩典中成长,预备他们追求更深的圣洁,完全成圣。
归纳而言,在卫理宗传统中,悔改是人回应神恩典的起点和持续状态。初次悔改使人谦卑伏罪,为信心接受救恩铺路,与成圣的恩典相协同。离开了悔改之心,信仰将流于空洞或自义。因此,悔改被称为“宗教的门廊”,乃进入信仰之门的必经之路,并支撑着整栋属灵殿堂的结构。
1.2 信心的定义与性质
“信心”在基督教神学中指对神由衷的相信与信靠。
希腊文原词“πίστις”(音pistis)包含信任、忠诚、委身之意。圣经希伯来书给出经典定义:“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强调信心使未来的应许和看不见的属灵真实变得笃定可握。简单说,信心就是对神及其应许毫无保留的相信和倚靠。
约翰·卫斯理非常强调得救的信心(saving faith)的本质。他引用圣公会《救恩教义》的话来定义信心:“所谓信心,乃是人对神所存确实的信靠和信心,确信因着基督的功劳,他的罪已蒙赦免,自己与神重新和好;并且因此在心里产生爱神的心志,愿意顺服神”。这一定义抓住了救赎信心的核心:
其一,信心是确信基督救赎功劳足以担当我的罪,我因此在神面前称义;
其二,信心带来自我与神关系的恢复(peace);
其三,真实的信心必产生爱和顺服的行动,证明其真实性。
因此,在卫斯理看来,真正的信心不仅是头脑对教义的同意,更是心灵对基督的依靠和生命的委身。一个人可以理智上相信有神或耶稣是真神之子,但若没有出于内心深处的信靠和对罪的悔改,这种“信”只是思想上的认同,并非使人称义得救的活的信心。卫斯理本人早年在牛津和乔治亚殖民地传教时,即使过着严谨宗教生活,却后来承认自己当时“几乎是个基督徒”而非真正得救的基督徒,因为他那时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对基督十字架完工之工的单单倚靠之心。
卫理宗神学强调信心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 认知层面:相信神的启示和应许都是真实的(即信仰告白的内容)。例如相信“三位一体”、相信耶稣的死而复活带来救恩等。这是信心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 情感和意志层面:发自内心地信赖神,把自己完全交托给基督。换言之,信心不仅相信“关于基督”的真理,更是相信“在基督里”的救恩。就如卫斯理在其归正时所经历的:“我感觉我的心異样地温暖起来。我觉得我确实信靠了基督,唯独基督使我得救;并且确信祂已经除去了我的罪,救我脱离了罪和死的律”。这里卫斯理日记中的话充分体现了信心的主观依靠和确据:他不但相信基督能救人并在心里得到罪得赦免的确据。
· 行为层面:信心必然结出行为的果子,尤其是爱心的行为(加5:6)。雅各书2章强调“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卫斯理完全赞同:得救的信心必须以顺服神旨意、爱神爱人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也就是有一个“爱神的心”去遵行祂的命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为并非信心之外附加的条件,而是活的信心内在自然的流露。因此,卫斯理在教导中平衡地指出:我们完全因信称义,不靠行为;但称义的信心决不会是孤立的,它一定与悔改和爱同行。
在卫斯理神学中,信心是救恩的唯一工具(instrument)。也就是说,人得称为义完全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唯独借着信心抓住基督的义就被算为义。行为、虔诚、悔改等等虽然在信之前必不可少,却都不是使人称义的功劳;只有信心——纯粹仰赖基督之心——是神所设立使罪人领受赦免和新生的管道。因此,信心乃是“进入”救恩之门(称义恩典之门)的钥匙。没有信心,最彻底的悔罪和最严谨的宗教操练也不能救人;相反,即便像十字架上的强盗那样生命行将结束,只要一个单纯投靠基督的信心,也能使其当下得救。
同时,卫斯理也强调,信心本身乃神的恩赐(弗2:8)。人在堕落后并不能靠自己产生出救赎性的信心,乃是圣灵藉着“预设恩典”在心中动工,唤醒人的良知,使其知罪(悔改),并引导他仰望基督。因此,没有神的恩典提前临到,就没有人会悔改信福音。然而,在恩典临到的前提下,人必须以自由意志回应——以悔改和信心来领受这恩典。这也体现了卫理宗神学对神恩与人回应之间关系的看法(后文将深入讨论)。
总之,信心是人与神建立正确关系的纽带:起于认识真理,成于倚靠基督,证于爱和顺服。在整个救恩过程中,信心始终是居首要的位置,被誉为“进入生命之门”的关键。
圣经依据:悔改与信心的圣经基础
1.1 悔改的圣经依据
圣经从旧约到新约一致强调悔改在救恩中的必要性。旧约众先知反复呼吁以色列民“当归向耶和华”,离弃偶像和恶行(例如:“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珥2:13))。这种先知性的呼吁正是呼唤人悔改的心。新约开始时,施洗约翰在旷野宣讲“你们应当悔改!因为天国近了。”(太3:2),并以悔改的洗礼为记号,预备人心迎接弥赛亚。耶稣基督自己的事工也是以呼召悔改开篇的:“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可见,悔改是进入天国福音的第一个回应。
在四福音书中,主耶稣多次教导悔改的重要性。例如祂宣告:「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强调唯有认识自己是罪人的人才能真正悔改并领受救恩。在路加福音15章浪子醒悟自己的悖逆,心中忧伤,决定回到父家求饶恕,就是悔改的写照。天父欣然接纳浪子的归来,也显示了神乐意赦免悔改之人的慈爱。正如耶稣所言:「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为他欢喜,较比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15:7)。由此可见,在神眼中,没有什么比失丧之人愿意悔改更宝贵。
到了使徒行传,教会开始传扬复活的基督,信息的核心依然是悔改与相信。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结束时,对听众迫切呼喊:“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这里明确指出了悔改与罪得赦免的直接关联。彼得后来在圣殿传道也说:“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徒3:19)。保罗见证自己蒙召就是要“劝勉外邦人悔改归向神”(徒26:20)。并且,他在雅典的讲论总结中宣告:“如今神命令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可见悔改乃普世之神命,人人都需回应。
圣经对悔改的教导还包括真悔改的表现和结果。真诚的悔改必结出相应的果子:“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3:8)。悔改不只是口头说“我错了”,乃是以实际行动离开罪恶、遵行神的旨意来证明内心的改变。例如,撒该在遇见耶稣后悔改,甘心赔偿他以前欺诈所得(路19:8),就是悔改果子的明证。没有行为果子的悔改是空假的。同时,哥林多后书7:10指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说明真正的悔改源自圣灵所赋予的“依着神意思的忧愁”,带来的是救恩,而不是世界那种绝望的懊悔(如犹大的后悔)。当一个人为罪忧伤到一个地步,以致转向神寻求怜悯,这就是圣经所期望的悔改之路,其尽头是赦免和平安。
总结而言,圣经的见证清楚无误:悔改是人通往救恩之门的必经之路。没有悔改,就没有赦罪;没有痛悔己罪的心,人就不会真正投靠基督。正因为如此,历史历代的教会都把“认罪悔改”作为传福音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理宗承袭这一圣经传统,高度重视认罪和悔改的重要性,这为后文卫斯理神学对悔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1.2 信心的圣经依据
同悔改一样,信心在圣经启示中同样占据救恩真理的核心位置。从创世之始,神就唤人对祂存信靠之心。亚伯拉罕因信称义成为信心之父(创15:6,罗4:3),为历代信徒树立榜样。新约更是明确启示信靠耶稣基督才能得着救恩,而非靠自我的善行或功德:“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这节经文将救恩的根基和途径表述得非常清楚:救恩完全出于神白白的恩典,而人领受这恩典的管道就是信心。
主耶稣在世传道时,多次强调信心的关键作用。例如,祂常对寻求医治的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可5:34,路18:42),可见信心是人与神能力相接的媒介。在约翰福音,“信”这个词出现了近百次,整卷书的宗旨即写明“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其中约翰福音3:16是举世皆知的救恩总纲:“神爱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可见信靠基督是逃避永远灭亡、得着永生的唯一途径。耶稣继续说:“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3:18)——不信即定罪,足见信与不信的攸关。
使徒书信系统地论述了因信称义的真理。罗马书1:17宣告“义人必因信得生”,并在3:28总结:“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5:1也重申:“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因信称义带来了人与神和平和好,这正印证了信心效能的奇妙。加拉太书2:16同样强调:“人人得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圣经不断重申此主题,目的在使人谦卑承认自己无力自救,惟有凭借对基督的信心才能抓住神的救恩。
圣经不仅教导信心使人称义,也强调信心使人得生命、进入神应许的丰盛。以弗所书3:17说基督因人心里的信就住在心里;彼得前书1:5说信心使人“得着神的能力保守,进入那要显现的救恩”。这都说明信心是连接人与神大能的管道,不仅带来地位上的称义,更启动了神在信徒生命中的保守和改变工作。
需要澄清的是,圣经所讲的“信”绝非空洞或虚无,它有具体内容和对象:即相信耶稣就是主和基督。罗马书10:9-10道出救恩之信的告白:“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信的内容包括:相信耶稣是主、是复活的救主,并愿意降服在祂主权之下。这样的信心不是一般相信某神存在而已,乃是具体指向耶稣基督位格和救赎工作的信靠。唯有这指向基督的信心才有拯救之功效:“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4:12)。
另外,圣经平衡地教导了信心与行为的关系。虽然我们不是靠行为称义,但雅各书2章提醒信徒: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雅2:17)。真正的信心一定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特别是爱人如己、圣洁敬虔的生活上(加5:6:“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耶稣说过“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20),可以应用在信心的分辨上:那由圣灵所赐的真信心必然带出圣洁的果子。
卫斯理非常认同雅各的教导,他指出保罗所说“因信称义”是对法律主义的更正,而雅各所说“因行为称义” (雅2:21)是对假信徒的警戒,两者并不矛盾。信心使我们得生命,行为使信心显明;没有行为的“信”只是口号,不是真信。
综上,新旧约圣经一致见证:信心是人接受神救恩的手。只要人谦卑悔改,伸出信心之手接受基督,就立时与救主联结,从而罪得赦免、新生进入其生命。反之,若拒绝信靠,那么再多的善行、宗教传统也无法救赎灵魂。也正因如此,宗教改革高举“因信称义”真理,而约翰·卫斯理则在其18世纪复兴运动中重申并践行了这一圣经原则。
下一周我们将具体看看卫斯理如何阐释和教导悔改与信心,期待与大家一起研讨!
反思问题:
1. 我是否曾将“悔改”视为一次性的行为,而忽略了卫理宗所强调的“持续悔改”的属灵旅程?
悔改不仅是归信起点,更是每日生活的操练。我的生命是否显出对罪性持续的敏感与离弃?
2. 我是否将“信心”仅仅理解为理智上的认同,而缺乏对基督十字架之工完全的倚靠与委身?
卫斯理指出,真实的信心包含内心的信赖与顺服,我的信心是否有实际的果子作印证?
3. 我是否在信仰中依然抱持自我努力、行为成就的心态,而非凭信接受神的恩典?
卫理宗强调信心是神的恩赐,是回应先在恩典的唯一通道。我是否仍然倚靠“自己”?
4. 我在传福音和牧养中,是否清楚引导人“先悔改、后信主”,并持续在悔改与信心中成长?
悔改是预备,信心是进入;牧养是否引导人进入属灵殿堂,而非停留在门廊或门口?
结束祷告词:
主啊,我感谢祢赐下悔改的心与信靠的灵。求祢光照我心,使我每日痛悔自己的罪,真诚转向祢;也赐我坚定信心,唯独倚靠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不靠自己,单单信靠祢。使我不但起初悔改信主,也在一生中持续行在悔改与信心的道路上,直到见祢面。奉主耶稣基督圣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