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基督教华人卫理公会真恩堂
Calvary Methodist Church
of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Australia

第十五周:救恩论: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
救恩论: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 (4-4)

上一周,我们学习了卫理宗救恩论中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的相互关系。这一周我们以属灵教训与应用来结束这个主题的研讨。
属灵教训与应用
探讨卫理宗“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的教义,对我们的信仰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神学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指导实践的真理。卫斯理本人常说,他寻求的不是一种抽象的体系,乃是关乎“活的信仰”和“实际的敬虔”。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上述教义要点落实到属灵操练、教会事工和社会责任中去。下面我们从个人生活、教会宣教与牧养、社会关怀三个方面,反思如何应用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的原则,来活出更丰盛且合神心意的基督徒生命。
对个人信徒生活的意义
对于每一位信徒而言,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首先带来的是深刻的感恩和谦卑。我们之所以今天成为神的儿女,完全是源自神白白的恩典临到了我们。在我们还未曾认识祂、甚至远离祂的时候,祂就已经以预设恩典环绕着我们:保守我们的生命历程,引导我们经历一些事件,为我们安排福音的机缘。在回顾自己信主的过程时,许多基督徒都会惊叹于那些“巧合”背后的神恩之手——或是在绝望时偶然听到了一句圣经的话,或是突然被某位基督徒的爱心行为感动,或是在内心挣扎时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提醒和平安。这些经历其实正是圣灵运行的印记,是神因爱我而对我灵魂不放弃的证明。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还能有什么可夸的呢?正如保罗所言:“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哥林多前书 4:7)。
如果没有神的普遍之爱寻找了我、没有神预先的恩典牵引了我,我依然会像许多周围的人一样,在罪中沉沦、对永生无知觉。因此,每当想到此,我们的心就当充满感恩,归荣耀给神,常常在祷告中感谢祂奇妙的救恩安排。这种感恩能有效医治属灵生活中的骄傲和冷淡;当我意识到自己原本同别人并无两样,不过是蒙了恩才成了今日的我,自然就不敢以恩待我少的人论断他人,反而以谦卑温和的态度看待尚未信主者,存怜悯之心为他们代求,期待神在他们生命中做与我身上一样奇妙的工作。
其次,预设恩典教导我们培养敏锐的灵命察觉,积极回应圣灵的引导。既然圣灵过去曾这样奇妙地吸引我们归主,我们相信在得救之后,圣灵依然持续不断地以恩典引导我们走天路。这其实延伸出了卫理宗传统中“成圣恩典”的观念:救恩不止于称义,更在于成圣和完全之爱。而成圣同样需要圣灵在我们里面更新塑造,我们的责任是和过去一样——顺从而不抗拒。信徒每日的灵修祷告,可以带着这样的祈求:“主啊,求你开启我的心眼,使我今天能敏锐察觉你在我里面动的善工。”许多时候,我们生命中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圣灵一点一滴的感化与我们一点一滴的回应累积而成。例如,当我们突然为曾经忽略的一种罪感到不安,或对原本不耐烦去做的一件善事有了感动,这都可能是圣灵预设(或持续)恩典在我们心中的推进。我们要学会倾听那“微小的声音”(列王记上 19:12),对心灵的细微触动保持敏感,并迅速用行动来回应。这意味着及时认罪悔改、勇于顺服神的新亮光、抓住行善的感动立刻去做。
卫斯理所倡导的圣洁运动,实际上就是鼓励信徒不断回应神随时随在的恩典感召,追求更高程度的爱神爱人。当我们忠心这样行时,就不会“使神的恩典徒然接受”(参林前 15:10),反而是在“恩上加恩”的经历中越来越像基督。
再次,普世救恩使我们树立宽广的属灵视野和爱人的胸怀。既然神爱世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目前还远离祂甚至敌对祂的人,我们作为蒙恩者,也当效法天父的心肠,去关爱我们周围一切的人。耶稣教导我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因为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 5:44-45)。这段话正说明了神对善恶之人的普遍恩惠和怜悯。
我们的生命若被神的爱充满,也应突破狭隘的界限,不仅爱可爱的人、爱信主的肢体,还要去爱那些性格让我们不悦的人,甚至误解我们、伤害我们的人。这并非要纵容他们的恶,乃是站在神的角度看他们:他们之所以如此,乃因尚未真正认识神,然而神仍然在寻找他们、为他们难过,并渴望他们回转。想到这里,我们对人的愤恨就会化为怜悯,为他们代祷神触摸他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我们待人接物要有一种“普世救恩的眼光”——看每个人都是有神形象的被造者、是基督舍命所爱的人,也是圣灵潜在的工作对象。即使对方当前表现得很不可爱,甚至信仰价值观与我们格格不入,我们仍然可以尊重他的价值与自由,温和地见证基督的爱,而不是论断、轻视或放弃他。拥有这样的态度,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主不轻看任何一个灵魂,我又怎能轻看?主尚且耐心等待了我多年,我也当以忍耐恩慈对待目前还未接受主的人。当越来越多的信徒以这样的胸襟与人为善、与邻舍建立真诚友爱的关系,福音往往就在这些关系中慢慢传扬开来。因为世人看见我们里面有从神而来的包容与仁慈,就更能体会神普世之爱的真实,从而被吸引来就近这爱源头。
最后,预设恩典和普世救恩也帮助我们在面对信仰疑惑或黑夜时,坚持仰望神的慈爱不放松。许多信徒都会经历灵性的低谷时期,感受不到神的同在,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得救或怀疑神是否眷顾自己。这时,回想预设恩典的真理会给我们带来极大安慰。想一想:当初在我们完全不认识神、心里刚硬的时候,尚且是神主动以恩典一点点软化我们、吸引我们,那么如今我们既已归入祂的名下,祂岂会轻易丢弃我们?如果连不信的人神都不放弃,何况已经成为儿女的我们呢!因此,当我们感觉不到神时,不妨反思是不是我们哪方面拦阻了圣灵的交通(例如疏于祷告、犯罪未悔改等),并确信神没有离开,乃是我们需要再次调整心态去寻求祂。预设恩典提醒我们,神从不停止工作,即使我们看不见、感觉不到,祂仍在我们生命中进行着善工,只等我们重新敞开心门,就能体会祂的安慰与引导。
另一方面,普世救恩告诉我们,我们的救主是掌管历史、普爱万民的主。祂的手从未缩短,祂的计划不会因为我们个人的软弱而中断。我们个人的挣扎放到神普世计划的全景图中,或许微不足道,但这反而能消除我们过分的自怜,激发我们重新投入神宏大的使命与团契生活中去,借此走出低谷。当我们与其他信徒一同敬拜祷告、参与服事,就再次意识到神的爱仍在全地运行,我们只是暂时迷雾遮眼罢了。这种意识能助我们守住信心的根基。
总之,个人灵命若扎根于神普世的恩典之流,就不会轻易枯干;如诗篇所言:“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诗篇 1:3)。那永不干涸的溪水,就是从宝座流出的恩典活水,起初领我们归主,如今也滋润我们到底。
对教会宣教与牧养的启示
卫理宗关于普世救恩和预设恩典的教导,对教会整体的宣教事工和牧养策略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宣教方面,这一神学强调给予教会极大的动力和正确的方向。
首先,由于相信救恩是为全人类预备的,教会应当不分种族、文化、语言地将福音传给“万民”。卫斯理那句著名的“世界是我的牧区”体现的正是这种普世宣教的精神。对于现代教会而言,这意味着要积极投入跨文化宣教、差派宣教士到未得之民中、支持圣经翻译和本地化宣教等工作。因为我们深信,无论是远在他乡的回教徒、印度教徒、无神论者,还是我们本地社区中未接触福音的族群,神都爱他们,基督都为他们死,圣灵也在他们中间预工,我们绝不能让任何人为缺乏听闻福音而灭亡。这打消了我们在宣教上的畏难情绪和借口:有时教会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差异大、福音回应少,就灰心退缩。但普世救恩告诉我们,福音本就是向所有文化的人宣讲的通俗真理,我们应当用尽智慧使之与各文化对话,却绝不可因人而废福音。预设恩典更让我们相信,每个文化中圣灵都已有预备。
例如,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崇尚道德良知,我们可以指出良知的来源乃是神并引到福音;在泛神论文化中,人们寻求超自然经历,我们可以连接他们对“至高神”的模糊认识告诉他们那未知之神已藉基督启示了自己(参徒17章)。正因为圣灵早就在各处人心中留下见证,我们传福音才有桥梁可循。因此,教会当大胆开拓、广泛播种,而把成就果效的工作交给神。不管对象是城市里讲英语的专业人士,还是乡野中方言为主的老人,又或是友族同胞,我们都应本着普世救恩的爱心和相信圣灵预工的信心去接触他们。福音的信息可以不同方式呈现,但中心不变——神爱你,基督为你死,你当回应恩典得新生。
其次,在宣教策略上,卫理宗的救恩论也提示教会注重长线培植和关系建立。因为预设恩典通常是潜移默化发生作用的,许多人并非第一次听福音就立刻决志,而是经过多次的感动和长期的耕耘才信主。卫斯理当年建立“班会”(Class Meeting)和“会社”(Society)制度,就是为了跟进那些被他布道所触动却尚未完全决志的人。在班会中,这些“觉醒的罪人”可以继续被牧养、学习真理,慢慢从预设恩典阶段进入重生信主。现代教会在宣教上也应采取类似的耐心策略:对于初次接触教会的慕道友,与其急于求其作决志祷告,不如先欢迎他融入教会生活,在团契中感受基督的爱,学习圣经基础。一方面相信圣灵会一步步引导他明白、动心,另一方面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本色化的福音阐释,也是圣灵预工的工具。
普世救恩让我们不轻看任何一次小小的接触,因为那也许正是神计划中的一环;预设恩典让我们不放弃继续陪伴,因为圣灵常通过长期同在来软化刚硬的心。各地方教会可以发展各种“班会”、“探访”、“会社”等形式,来长期栽培那些尚未决志的朋友,让他们在氛围中逐渐被神的爱融化。这符合卫理宗“恩典逐渐递进”的理念。宣教不只是大聚会的呼召,也是日复一日的小步骤积累。如此“得人如得鱼”,要有耐心撒网收网,不致心急放弃或操之过急。
在牧养方面,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也带来许多实践智慧。
首先,对于教会内的信徒,卫理宗会常常用这些真理来坚固会众的信心和热心。例如,当信徒灰心丧志觉得自己的亲人朋友很难得救时,我们可以提醒他:“不要放弃,神比你更爱他,神的恩典也在他心里运行,你的祈祷和见证都是在配合圣灵的工作,时候到了他或许就回应了。” 这种鼓励建立在预设恩典的信念上,会给人为亲友代祷的恒心。
当信徒自责或疑惑自己的救恩时,我们可以指出:“想想主如何一步步带领你走到今天,这都是祂的恩典,祂不会半途丢弃你。你现在之所以还关心属灵事情,本身就是圣灵在保守你的明证。” 这能驱散他们心中的疑云,使其重拾对神恩典的信靠。
其次,在牧养初信者时,卫理宗的救恩观提醒我们注意带领他们经历悔改更新的过程。有时教会急于求新人受洗,却忽略了帮助他们真正明白罪、经历重生的过程。卫斯理非常看重“悔改”(repentance)这个环节,认为那是进入称义之门的必经准备。牧养者可以运用预设恩典的概念,帮助慕道者或初信者回顾自己生命中神的带领,加深他们对罪与恩典的体认,使其决志根基更牢固。
而在培灵过程中,也要教导信徒依靠圣灵的大能克服罪恶,不断更新。不少信徒可能认为信主后恩典就结束了,剩下要靠自己努力成为好基督徒。卫理宗强调,不,成圣同样需要恩典,那是赐下给信徒的持续性恩典(Sanctifying Grace)。我们每天依然要倚靠圣灵才能活出圣洁,而非靠血气行律法。这样的教导既防止律法主义,也避免放纵,因为恩典并不取消人的责任,反而赋能我们成就本不能的圣洁。这些原则劝勉信徒恒常使用“恩典的管道”(Means of Grace),如读经、祷告、圣餐、禁食、团契和行善等。
卫斯理教导,这些管道是神预定好要把更多恩典输送给信徒的途径,我们当殷勤去领受,好让自己生命持续被恩典充满。比方说,圣餐在卫理宗被视为不仅仅是记念仪式,还是领受恩典的圣礼。卫斯理甚至主张开放圣餐给愿意悔改寻求的慕道友,因为相信圣餐本身有恩典功效,可能成为他们归主的管道。这一做法在牧养上值得借鉴:我们的主日崇拜、圣礼、祷告会都应意识到圣灵恩典的临在,从而既庄重又充满期待地去实践,使会众真正在参与中遇见神、蒙恩长进,而非流于形式。
最后,在牧养陷入罪中或软弱退后的信徒时,普世救恩和预设恩典也提供了重要的平衡。教会常常面对有的信徒犯罪跌倒甚至不再来聚会,对于这样的“迷羊”,我们该采取何种态度?
普世救恩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位软弱肢体。正如牧人会留下99只去找那失迷的1只羊(路加福音 15:4),教会也当努力挽回跌倒者。因为他仍在神爱之内,神的恩典仍可能将他带回(许多卫理宗信徒也相信真信徒可能一度远离甚至丧失救恩,但只要尚在今生,仍有悔改复兴的机会)。因此,牧者和弟兄姐妹应持续为他代祷,主动关怀,给予机会认罪恢复,而非论断定罪、置之不理。预设恩典则让我们有信心,他心中圣灵的火苗未必全熄,只要适时的关怀与真理再次临到,圣灵完全可能再度点燃他的爱心。的确,有些人最终也许执意沉沦,但我们不应在神尚未盖棺论定前就放弃,因为神自己都“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彼得后书 3:9)。
相反,对于那些自满自义、不觉得需要长进的信徒,预设恩典的教义也给我们提出警戒。因为既然人可以抗拒恩典甚至堕落,我们就当时常省察,免得有人“落在神恩的后面”(希伯来书 12:15)。牧者可以教导信徒不要滥用“永保安全”的观念而疏忽属灵警醒。卫理宗历史上多次复兴聚会就是不断呼唤信徒悔改、追求圣洁,以免陷入属灵沉睡。
总之,牧养须兼有安慰与警戒:忧伤悔改者予以充分的恩典安慰(“神的恩典够你用”哥林多后书12:9),骄傲冷淡者则当适度警戒(“不可将神的恩典当作放纵情欲的借口”犹大书 1:4)。这种张力的拿捏,正建立在普世救恩的宽广和预设恩典可被拒绝的严肃性上。
对社会责任的启发
卫理宗传统素以“信仰与社会同行”著称,在社会公义和怜悯事业上投入良多。究其根源,正是因为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的神学为教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和框架。
首先,普世救恩使教会意识到,神关心世人全人的需要,救赎涉及灵魂也涉及身体和处境。卫斯理曾说过:“没有孤立的个人救恩,宗教必须有社会关怀;没有脱离世界的圣洁,真圣洁必须‘社会化’。” 因为神计划要“恢复亚当后裔受造原有的荣美形象”(罗马书8:29),这个恢复不只是个人品德,而是人整体在神面前的荣美。因此,传福音不单是带人决志,更是帮助他们的整个生命、关系以至所处环境逐步归正到神的秩序和丰盛中。这就要求教会不仅传道,也施教、医疗、改革不公体制等。卫斯理本人在世时,就积极投身反奴隶贸易、贫民救济等运动,被视为福音带来的社会果效。
今天教会在社会中当发挥光盐作用,仗义执言、服事有需要的群体,使基督的爱化为看得见的行动。普世救恩提供了这种行动的神学根据:神爱世人,因此我们也爱世人,哪怕他们暂未归主,我们也尽力去改善他们的处境,因为这是参与神普世性救赎计划的一部分。当今社会面临种种挑战,例如贫富悬殊、族群隔阂、道德滑坡、青少年问题等等,教会若有普世救恩的胸襟,就不会自我封闭在教堂内,而会走入社区,办义诊、兴教育、做青年关怀、参与反腐倡廉等,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这并非把今世社会改良当作最终目的,而是视之为神国度临到的记号之一,为福音预备人心。当教会这样履行社会责任时,往往也赢得了社会对福音的尊重和好感,从而打开更多传扬基督拯救人心的机会。
其次,预设恩典则帮助教会以谦卑和合作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因为我们相信,圣灵的恩典并不局限在教会之内,也在人类社会普遍运行,激发良知和公益之心。故此,一方面,我们对各种非基督徒的慈善或正义行动持肯定态度,视之为圣灵工作的一部分,而愿意与他们合作行善;另一方面,我们在社会关怀中不居高临下,意识到教会本身也需要与圣灵同行,聆听社会中那些“属灵敏感的人”的声音(哪怕他们未必是基督徒)。例如,若政府或民间组织倡导环保、反毒品、扶贫等项目,教会可以在原则许可下参与支持,因为这些善事都是神乐见的。
另外,在多元宗教社会里,别的宗教人士也有出于良知的社会善行,我们不应一概视为人的义或与我们对立,而可以找到共同关切点并肩努力。这体现出对圣灵普遍恩典工作的尊重。当然,我们更期望通过合作,能让他们认识到善行背后的爱的源头究竟是谁,从而为见证基督创造契机。
此外,预设恩典也提醒教会保持自省精神:社会上一些进步理念,如公平、自由、人权等,有时是非宗教人士推动的。教会应检视这些是否与圣经公义相符,若是,就当反思自己过去是否忽略了某些议题。圣灵可以藉着社会的呼声来督促教会悔改。例如教会曾经可能对贫富不均或族群不公漠不关心,但当社会掀起这方面讨论时,我们理当警醒,看到也许圣灵正藉外邦人的舌头责备我们。这种视角来自承认圣灵的主权不受我们的边界限制。当然,我们依然以圣经为最高权威,去分辨哪些社会思潮是真正出于圣灵感动的正义,哪些是世俗偏见。但整体而言,预设恩典让我们在社会参与上更开放包容且不失批判,既积极寻求合神心意的公益,也避免狂热地将任何某主义当成福音本身。
最后,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让教会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保持平衡的期待。一方面,我们充满热忱,因为相信神的恩典必在社会转化中动工,有改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过度理想化,因为人若始终抗拒福音,社会不可能完全被改造为天堂。
卫斯理所倡导的社会圣洁并非乌托邦(utopia),而是过程性、张力性的:努力趋善,同时等待基督再来成全。一些基督徒投身社会后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失望退缩,觉得这么多年依然问题多多,不如只顾灵魂得救就好;要么过于政治化,把社会运动当作最终目的,反而忽略了传福音和个人重生的重要。卫理宗神学提供一个矫正:既然神爱万民、眷顾现世人的疾苦,我们理应服事社会;但既然人拒绝恩典会导致许多问题无法根治,我们也清楚地宣告唯有基督的福音才能从根本上更新人心。两手都要抓,灵魂得救与社会公义并行推进,正是循道卫理一贯的平衡。卫斯理本人在关心矿工、奴隶、穷人的同时,从未停止露天布道呼唤罪人归向耶稣。他的追随者也是一手拿圣经,一手给面包,被戏称为“又传道又给馒头的传教士”。这种又传又给的模式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坚持。普世救恩保证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方面的人类需要,预设恩典则保证我们对任何改善都抱有希望。
综观上述,卫理宗关于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的教义不仅塑造了教会的神学思想,更通过两百多年来无数信徒的实践影响了社会。它提醒我们:
· 对个人,我们要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恩典的引导,好使自己不断长进;对教会,我们要忠于基督的大使命,广传福音又广行善事;
· 对世界,我们要以基督的爱和仆人的心去服事每一个受造的人,期待在主再来时能与万国万民一同归荣耀给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卫理宗的救恩论是一种“在恩典中积极生活”的召唤。它呼唤我们珍惜恩典、宣扬恩典、活出恩典,使神白白赏赐给全人类的奇恩在我们身上结出丰盛的果子。
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看到,“普世救恩”与“预设恩典”这两大教义如同双璧,支撑起卫理宗独特而完整的救恩论。约翰·卫斯理秉持圣经启示,既宣扬神普世的救赎之爱,又坚持救恩全凭恩典、由神主动发动并在人心逐步展开。这一神学在18世纪英国促生了遍及社群的布道复兴,及广泛的社会改革;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又伴随着卫理公会跨越洲际,将福音种子撒向全球。而今天,我们重新省思这救恩论的内涵,依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灵命滋养和实践智慧。
卫理宗救恩论以荣耀神的恩典为最高目标。正如圣经所言:“使他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以弗所书 1:6)。
普世救恩宣告:神的恩典够宏大,足以拯救一切愿意相信之人,这是对神爱与能力的赞美;
预设恩典宣告:神的恩典够主动,早在人不配之时就临到,这是对神怜悯与主权的颂扬。
两者相结合,让我们深深敬拜这位又慈爱又圣洁、又尊荣人自由又成就救赎的大能神。从信徒个人角度而言,认识这教义能激发我们更谦卑依靠神、更火热地传扬福音、也更忠心地服事人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被提醒一件事:救恩实在是一件奥秘而神圣的事工,我们所能做的乃是回应与跟随。正如卫斯理所设想的那幅图画:世界如一大房屋,神的恩典如前廊普遍迎接万人,福音十架如门槛只拦阻不信者,圣洁生命如内室等待信徒不断探索。愿我们都听从圣灵的引导,踏上恩典之路,由前廊入门槛,进而走向内室,更深经历神的救恩奇功,并见证更多的人一同进来。
反思问题:
(1)我是否常常为自己蒙恩得救而感恩,并意识到这是神普世恩典计划的一部分? 这种感恩是否体现为我谦卑地对待他人、积极地传福音给周围仍未认识主的人?
(2)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是否敏锐于圣灵持续的预设恩典之引导? 有没有哪些时候我其实感觉到良心的催促或爱心的感动却选择了忽略?将来我可以如何更顺服圣灵的细语,使恩典在我生命中充分地工作?
(3)面对教会与社会的需要,我是否真正怀抱神普世救恩的胸怀和异象? 具体来说,我可以参与哪些宣教或关怀行动来实践“神爱世人”的使命?我是否愿意走出自己的安舒圈,去接触那些与我背景不同或被边缘化的人,把基督的爱带给他们?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信徒反复思想。在思想和实践中,神必进一步开启我们对祂恩典之奇妙的体认。让我们牢牢记住:我们所信的这位神,“有丰盛的慈爱,为万人预备救恩”(参诗篇103);我们既白白得来,就当白白舍去,去爱神所爱的人群。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叫神的恩典在这世代不落空,反结出累累果实,直到那日我们在天上与万国万民一同高唱:“称颂坐宝座的和羔羊!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 (参启示录5:13)阿们!
下一周我们将聚焦新的主题卫理宗的“称义恩典” (justifying grace)。期盼与大家一起学习!
结束祷告
慈爱的天父,感谢祢的普世救恩,使万人都有机会得着祢的救赎,也感谢祢的预设恩典,早在我们未曾认识祢时,便在我们生命中动工,引领我们归向基督。求祢赐给我们一颗感恩与谦卑的心,让我们常常省察自己如何回应祢的恩典,不使祢的恩典徒然。愿我们在圣灵的带领下,敏锐察觉祢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顺服祢的引导,活出圣洁的生命,并以基督的爱去关怀和服事周围的人,使更多人因着祢的恩典得着救恩。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